2022年9月,Temu正式在美国上线,此举不仅是拼多多涉足跨境电商的重要布局,更是将全托管大范围带入跨境电商领域。如今,Temu已来到了上线一周年的重要节点,而全托管模式也在这一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不管是平台还是卖家,都纷纷投身其中。然而,全托管热潮下,卖家究竟是得是失?对于平台,全托管是不是在新阶段下的新答案?
为此,雨果跨境推出“全托管一周年”系列报道,分享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变化。
对于跨境卖家而言,全托管是一场摆在台面上的“阳谋”。该模式A面,是“诱人”的销量上涨,有卖家直言,同一款单品,是否参与全托管出货量可以相差五倍,还有卖家称,日出2万单是“家常便饭”;而B面是,销量的背后是对利润的极致压缩,虽然全托管的销售成本比其他模式要低,但利润却“少了不止50%”。
值此全托管一周年之际,究竟该如何客观看待全托管这个新兴事物?入局全托管,是不是用利润换流量?当选择做“甩手掌柜”时,是不是也让渡了宝贵的话语权?放眼未来,全托管能发展的长久吗?
我们试图从几位行业人士观点中寻找答案。
跨境在线CEO孙汉山:
“全托管+第三方卖家相互补充才是最健康的模式”
全托管模式是中国跨境电商高度竞争而导致平台推出的一种新模式,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全托管只是介于独立站和平台之间的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更像是自营,同样也是平台收割卖家的方法之一。
入驻全托管模式的卖家大多以工厂为主,卖家无法把控价格和品牌,还要承担货款等方面的风险,而平台却是最大的得利者。从长远来看,工厂直接给平台供货的这种全托管模式,对跨境电商长久的健康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导致卖家之间的恶性竞争逐渐加剧;而从平台侧来看,单靠全托管模式也不可能长久发展下去,对于平台来说,全托管+第三方卖家相互补充才是最健康的模式。
宁波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CEO朱秋城:
“全托管模式未来之路,需要在品牌与价格之间、卖家与买家之间做出更好的平衡”
如今,消费降级成了趋势,而各大电商平台急于获取新的增长动能。放眼整个行业销售数据在下降,平台本身面临很大的一个绩效的压力,其不得不亲自下场。由此,卷低价成了最为普遍且见效快的方式,全托管模式恰好契合了电商平台们获取跨境电商业务增量的核心诉求。
在强调品牌出海的当下,过分低价内卷反而与该方向背道而驰。这可能是经济逆行期消费需求下降时的一个阶段性的模式。卷价格、跑量、极致的低价等,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方式。跨境电商的出路是品牌,品牌化、品质体验差异化才是跨境电商真正的未来。
我认为,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它还会成为一个主流业态,但在整个经济周期发生变化以后,该模式的发展则无法保证。全托管模式的未来之路,还需要在品牌与价格之间、卖家与买家之间做出更好的平衡,而各平台全托管模式之后的表现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跨境指南Cpsea创始人林超:
“短期内还是有红利的,但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目前通过全托管模式给泰国的平台供货,一些细分品类 表现较好,有一定的单量和利润,属于是红利期。但就我个人观点,并不完全看好全托管模式,根本原因在于东南亚消费力有限,溢价空间不多,之所以单量高也是建立在平台大力补贴的前提下;而当之后竞争大且平台补贴少的时候,该模式或将难以满足大部分卖家。
其次,全托管模式更利好工厂和供应链强的卖家,对之前蚂蚁搬家式的中小卖家来说是一个淘汰的过程。原本很多中小卖家在1688、拼多多这样的货源网站购买产品,再到跨境平台加价卖给消费者,链路比较长。平台优化中间的链路,用全托管的模式去销售一些低价产品和快消品,中小卖家生存的环境会更加困难。
第三点,平台把低价路堵死,倒逼跨境卖家做品牌和溢价,有能力做品牌和溢价的卖家不会受到这个模式太大影响。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