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作者:李瑷蔚,编辑:桑明强,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疫情背景下,很多实体书店们面临 ” 生死 ” 抉择。相关数据显示,相较于 2019 年同期,实体书店的客流量和营业额分别下降90%和54%,超四成的实体书店倒闭、关停,越来越多的图书业务被迫转向线上。其中,2019 年线上、线下的销售占比为 74% 和 26%,到了 2020 年,这个比例变成了 83% 和 17%。
线下书店生意日趋萧条,西西弗书店却依旧红火。
西西弗定位于大众精品阅读的连锁书店,目前在全国 80 多座城市开设了约 300 家门店,拥有超过500 万活跃会员。自 1993 年开店起,西西弗就奠定了自己的独特基调(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英伦风的装潢风格、精心设计的图书成列布局、文创主题展览等交流活动区域。
在传统书店向 ” 图书 +X” 新模式转变之际,西西弗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并把目标人群锚向更多 ” 不读书的人 “,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基于此,本文新眸将着重分析:
书店淘金,西西弗做对了什么?
西西弗的目标用户群体是谁?
线下书店如何转型:西西弗的路径。
西西弗的进化史
1993 年,西西弗书店在贵州遵义成立。
年轻的创业者们习惯称它为 ” 西西弗 “,主要源于希腊神话受到惩罚的西西弗斯,他每天不知疲惫的将巨石推向山顶,再眼看着巨石滚下山坡,周而复始。复盘西西弗书店,在它走过的近 30 年里,大致可归纳为 3 个发展阶段:
西西弗 1.0(1993 年 -2008 年):在这个时期,西西弗书店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传统书店,和新华书店一样,书架上陈列各类书籍供读者查阅翻看,盈利方式也比较单一,每日书籍销售利润是书店的唯一营收途径;
西西弗 2.0(2009 年 -2010 年):西西弗在重庆成立了两家 park 书店——北城天街店、西城天街店,被认为是西西弗的转型标志。在这个阶段,西西弗借助橱窗文化向读者展示优质图书和创意产品,并将店面划分为一个个随机但充满体验感的小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西西弗已经突破了 ” 纯书店 ” 概念,变成以图书为核心进行重组和包装,带给读者更多图书之外的文化体验。
西西弗 3.0(2011 年 -2021 年):有趣的是,西西弗 2.0 和 3.0 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信号是,在重庆的 NOVO 商城,第一家 3.0 版本的 ” 西西弗文化空间 ” 启动运营,它融合了 “Park 书店 “、”UP Coffee 矢量咖啡 ” 和 “Booartlife 不二生活创意馆 ” 业态。
就行业来看,西西弗是较早实践 ” 图书 +X” 模式的玩家,按照 7:2:1 的配比将图书、咖啡和文创进行排列组合,从贵州、重庆西南一隅,逐步走向全国。出人意料的是,在实体书店纷纷倒下的第一个十年里,西西弗书店既没有 IPO,也没有大规模融资,而是自负盈亏,依赖自己的现金流实现营收和新店布局。
这种特殊的经营方式,让人开始好奇西西弗的商业密码。
” 在西西弗,我们有 18 个专业系统,每个系统下细分 3-4 个专业部,专业部中也设有专业主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合在一起就是一门大生意。”西西弗创始人、董事长金伟竹曾这样说到。
新眸在复盘西西弗时发现,西西弗书店是在 2009 年开始了专业化道路,直到 2017 年才形成了独创的专业性系统,一家门店背后大约有 500 号人在支撑这个运营系统,这个规模在其它书店是很难想象的。
西西弗有着自身独特的数控模型,每个业务单元都有三个职能部门:产品部、商品运营部和渠道管理部。不同时期、不同门店的书本陈列都由综合数据决定,形成特定的商品采购和调配比例,目标很简单,锚向实体店运营效率。
但人们容易忽略的是,从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西西弗用了大约 30 年。
书店困境
线下书店越开越难,几乎成为近些年业主们的共识。
究其根本,这并不是因为人们不爱看书了,新眸在跟一些书店业主交流后发现,这些线下书店不外乎遭遇以下 5 个问题:1、实体店选址难;2、电商成本低于实体;3、SKU 呈现不够直观;4、SKU 品类众多,难以涵盖;5、供应链复杂冗长,效率低下。
从供需关系来看,中国国民人均阅读量为纸质书 4.8 本、电子书 3.2 本,总体阅读量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数字阅读的比例在逐年增长正成为趋势,数字阅读的便利性让人们对纸质书籍需求降低。更多的书籍被迫向线上转移,减少了运营成本(房租 + 人力开销)。

种种因素叠加,导致了线下书店的寒冬。
在这种状态下,一部分业主和消费者开始质疑线下书店的必要性;另一部分,开始将方向转移,用新消费 + 互联网的方式,意图将书店重铸,西西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它将目标人群放大,锚向那些 ” 不读书的人 “:
专业型读者通常带有某种阅读目的,选定好某一领域书籍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在亚马逊、当当网、淘宝进行定向选购;相比之下,随机性读者并没有固定的阅读需求,常是在线下实体书店随机翻阅和闲逛时,心血来潮触发购买动作(但他们是畅销书籍的消费主力军)。
就目前来看,书籍线上化进程约为 60%,即线上渠道的营收占比达到了 6 成,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线下书店的不可替代性相对较弱。书籍的毛利低,除去房租、人工外,图书销售几乎不挣钱,” 图书 +X” 模式应运而生:大多数情况下,咖啡和文创的毛利率可达到 60% 以上,几乎是图书的 2.5 倍。
换句话说,在探索市场增量时,非刚需用户的需求是西西弗的商业密码。
如何赚不读书人的钱?
选定方向后,又该如何赚不读书人的钱呢?
关于这点,西西弗书店从三个角度给出了它的答案:
其一、笃定 ” 图书 +X” 模式。细心的人会发现,几乎每一家西西弗书店都是由” 书 + 咖啡 + 文创 “组成。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不二生活、七十二阅听课、推石文化等,都是西西弗文化传播旗下品牌。
以欧式的装修设计和复古的橱窗摆设,吸引读者光顾;以幽静的阅读氛围、温馨的矢量咖啡屋和精致的文创用品,使得消费者驻足。这种门店设计很好地抓住了年轻消费者和非阅读爱好者的目光。
其二、把书店搬进商场里(这也是新能源车企们的做法)。纵观西西弗书店的 300 多家门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开在人流密集、地段核心的大型商场内,虽然租金高企,但借助商场自身流量也拓宽了客流面,换一种角度来看,对于购物中心来说,书店入驻本身也丰富了购物中心的体验。
这里有一个细节,有些书店入驻商场后,销售重心过分偏向咖啡和文创,而忽视了书籍的媒介作用,导致书店本身失去竞争价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西弗始终坚守 ” 书是核心 ” 的理念,按照 7:2:1 的比例分配。
回到之前的租金问题,西西弗书店答案是:控制租赁成本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不能超过 10%。并与商场签订8-10 年的优惠租金,这意味着西西弗在未来的 8-10 年里不用担心租金上涨的成本压力。
其三、层次化的产品动线设计。西西弗的店面设计符合” 由浅及深、逐步增强 “的布局,具体来说,就是将畅销的、大众的书籍陈设在门店进门入口处,将专业化书记茹教育考试、尽管科技、艺术设计等安排在最里层,这种有层次、有目的门店设计能够很好地引导顾客。
与此同时,对于书籍的火热程度、需求度和重要性,西西弗通过标准化分级评定不同产品:即根据书籍流量分别评估为 A1、A2、A3 不同级别,通过书籍的销量数据找到不同时期变化中的畅销书,从而动态调整书籍的位置。
图|来自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