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尾声渐近,DTC 品牌投融资遇冷、Shopify 与亚马逊“世纪大和解”、Meta “牵手”亚马逊等一系列事件都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让我们一起回顾2023这一年与独立站相关的大事件,在它们的轨迹中,或许能窥见2024年独立站的发展趋势。
01 融资遇冷
Molly 根据公开资料对2023年国内 DTC 出海品牌的融资事件进行整理。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 DTC 品牌约发生30起融资事件,IPO 发生3起,相较于2021年的58起融资,整体融资市场低迷。
其中,在国内 DTC 品牌中融资金额最高的是来自杭州梅菲儿旗下品牌 Urbanic,为1.5亿美元,这也是今年快时尚类目引起巨大热议的一笔融资事件。
Urbanic 的大额融资也让低迷的快时尚赛道,重新燃起了资本热情。
根据整理的30家 DTC 品牌中,融资轮次在 B 轮之前的有17家,占比为56.7%,多集中在 A 轮和天使轮的初创公司,而 C 轮之后的融资仅占非常小的比重。
根据融资企业的行业类型看,重点集中于E-bike、机器人、储能、宠物智能用品等具有科技研发实力的类目。
E-bike
E-bike 领域共发生了5起融资事件,涉及3个品牌,分别为 TENWAYS、ELOTRIC、Onemile,总体融资金额超6亿人民币。
其中深圳十方运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TENWAYS 获得的融资金额最高,超4亿人民币。
它在今年完成了2轮融资,最新一轮是由 L Catterton(路威凯腾)与老股东华映资本共同领投,高瓴创投继续跟投的多达数亿人民币的 B 轮融资。
VELOTRIC 仅在今年上半年便完成2轮融资,融资金额数千万人民币。
一英里 Onemile 完成 Pre-B 轮,融资金额为5000万人民币。
根据 Statista 研究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预计将达到3650万辆左右。
预计2022 年至 2030年间,其复合年增长率将接近10%,到 2030年,电动自行车数量将达到近7730 万辆。
市场增速快,入局的“选手”也越发多。据了解,全球共有300多家品牌涌入 E-bike 赛道,这也加速了“内卷”。
基于国内的供应链优势,国内 E-bike 品牌出海则有着天然的优势。以 TENWAYS 为例,它虽然成立于2021年,但是背靠千里达集团。
成立一年时间内,首次众筹就超过了85万美金,并在荷兰成立了销售总部、在欧洲成立了办事处、组装和仓储,垂直整合全球制造和供应链,实体门店超200家。
通过众筹、独立站、第三方平台以及线下渠道,实现品牌的全球销售。
储能设备
储能设备在今年也完成了5起融资,分别为大秦数能 Dyness 以及 Zendure 征拓。
大秦数能 Dyness 分别在一月、三月、七月完成三笔融资,最新一轮为 C 轮融资,金额均未披露;
Zendure 征拓完成两轮融资,最新一轮为股权融资,金额未披露。
相较于初创公司,无论是大秦数能还是征拓在储能领域已经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因此能够吸引资本的持续加码。
大秦数能早就拥有100余项国内外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而征拓单单研发人员就占了公司的40%,拥有全球69项研发专利。
他们在产品研发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及金钱。
事实上,储能市场一直是资本重视的赛道之一。
2022年华宝新能源成功 IPO;正浩创新获得1亿美元的 B 轮融资,并启动 IPO 程序;宁德时代斥下数亿美元巨资投资德兰明海。
储能市确实不断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据相关数据表明,2021年全球便携式储能设备出货量预计达483万台,整体市场规模超过110亿元;
预计2026年,全球出货量将超3000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882亿人民币。
户外庭院机器人
机器人领域也是今年资本重点关注的赛道之一。NOVABOT、Yarbo 这些专注于户外庭院细分市场的企业都获得了融资。
疫情后,户外机器人需求进一步提升。据了解,2022年户外自主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1.5亿美元,到2023年将达到6亿美元。
在大量研发投资、产品创新和消费者对机器人优势相关意识的提高的推动下,该行业预计从2023年到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6%。
以欧美为例,美国作为一个独栋住宅比例较高的国家,拥有超过1.2亿个家庭,其中有超过8000万个是独栋住宅。
而庭院的清洁护理、修剪草坪和扫雪等任务繁重且耗时,这就导致了他们对庭院机器人的强烈需求,可很大程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割草机器人、扫雪机器人、泳池机器人的需求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而在海外地区,专注于户外智能机器人研发企业并不多,这对于国内出海企业是一个显著优势。
因此汉阳科技研发的 Yarbo 三合一智能庭院机器人一经上市便在海外供不应求。
虽然今年整体的投融资市场相对低迷,但是仍有不少大卖在不同市场实现 IPO,例如华东园林大卖格力博、赛维、致欧。
尽管整体市场环境不太理想,但是这些大卖的成功上市表明,优质企业仍然能够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并且在市场中获得成功。
02 巨头“抱团取暖”
在充满挑战的2023年,无论是品牌卖家还是平台方都遇到了不少阻力。
因此,头部平台们也不断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社交电商更是未来电商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
从 TikTokShop 的迅猛发展,到亚马逊与 Pinterest、Meta、Snapchat 的合作中不难看出,仅凭电商这条路已经不足以在当下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了。
Meta 早在今年七月便在试点站内结账功能,而今年十一月更是联合亚马逊测试新功能,
让用户在不离开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购买亚马逊的商品,目前已有部分美国消费者可以使用这一功能进行购物,试图实现一站式闭环购物。
随着 TikTok、SHEIN和 Temu 的飞速增长,作为行业两大巨头的亚马逊和Meta也意识到了危机。
首先从市场增速看:
2023年10月,亚马逊的增速仅为4%,但 Temu 和 SHEIN 两者相加的增长却达到了2.6倍;
而在用户数量方面,过去一年 Temu 和 SHEIN 的用户数共增长4倍,2023年10月,这两款应用的用户总计增至约1.1亿人,逼近美国亚马逊的90%。
再看 TikTok,TikTok 在美国已拥有1.5亿的活跃用户,接近人口的45%。
如今 TikTok 在美国开通了电商服务,不仅对处于霸主地位的亚马逊产生威胁,连同 Meta 在 TikTok 的影响下,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谷歌搜索流量不断减少,而社交流量逐渐加大,一旦亚马逊与 Meta 联手,将可能截掉部分 Temu 和 SHEIN 的流量,也会对 TikTok 的流量造成影响。
因此亚马逊与 Meta 合作是取长补短。
其次从卖家角度而言:
对于品牌型卖家而言,这项功能也可能更好的赋能品牌,促进转化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
大部分的品牌型卖家都拥有亚马逊和独立站两个渠道。
亚马逊与 Meta 合作后,卖家在 Facebook 上投放的内容和产品就可以形成闭环,从内容到品牌展示再到产品销售的路径就会变短,转化率也会随之提升,进而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只做独立站的卖家则可能面临水涨船高的流量成本,需要独立站卖家更巧妙地区分和吸引目标客户。
而 Shopify 与亚马逊一直都是死对头,更是在今年十月推出其 Shop 应用的网页版。不仅开放了商品搜索功能,还增加了 AI 人工智能帮助搜索。
这一举措将使 Shop 真正成为一个购物平台,也标志着 Shopify 与亚马逊的正面对抗。
如今“两大世纪对手”达成和解,联合推出了适用 Shopify 的 Buy With Prime 应用程序版本,或将进一步改变跨境电商市场格局。
一方面,Temu、SHEIN、TikTok Shop 的崛起改变了原本美国市场的电商格局,加之诸多 SaaS 建站平台的冲击,让 Shopify 感受到了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业务分散了 Shopify 的核心业务,Shopify 于2023年5月决定出售其收购的物流公司,这意味着 Shopify 努力了4年的物流业务付诸东流。
在剥离物流业务后,Shopify 想要提升竞争力,和亚马逊合作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支付佣金;
而对于亚马逊来说,拿下了 Shopify 后,不仅为其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卖家资源,还能扩大亚马逊的物流和支付业务。
巨头们的“报团取暖”,对各方都是一项喜闻乐见的好事。
03 “互飚”人工智能
尽管目前整体行业前景并不明朗,但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为行业带来新的转机。
今年的一大热点,Chat GPT 一定榜上有名。自今年2月份以来,与 ChatGPT 相关的话题一直备受热议。
它可以写作、敲代码、做图等等通过大量数据训练来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实现高度拟人化的交互。
已经有许多跨境大卖将此大数据模型应用于自己的出海业务中,如巨星科技、吉宏股份等上市大卖都已接入 ChatGPT,并获得了显著成效。
在选品趋势、多语言客服沟通、广告文案、广告投放、处理图像等领域都能看到ChatGPT 的身影,它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和跨境电商的规模化数字运营。
面对 Chat GPT 的强势突围,各大科技巨头在 AI 领域也动作频频,不甘示弱。
今年2月份,Meta 发布了一个开源的 LLaMA 模型,引发了 LLM 领域的创新浪潮。但这个模型只能用于非商业目的。
七月份,Meta 宣布旗下作为 GPT4 竞争对手的大模型 Llama 2 正式开源,任何人都将其可以免费下载、修改并添加到自己的产品中。
据了解,Meta 此次发布的 Llama 2 模型系列涵盖了70亿、130亿和700亿三种参数。团队还训练了一个340亿参数的变体,但没有发布。
Llama 2 的预训练语料库增加了40%,接受了2万亿个token的训练。它还使用了分组查询注意力机制(Ainslie et al),并在人类标记数据上进行了精调,上下文长度是Llama 1 的两倍。
根据网上体验者的描述,有人表示从生成内容方面比较,Llama 2 的生成速度最快,但是回答问题并不非常准确。
据 NVIDIA 高级人工智能科学家 Jim Fan 在推特上指出,Llama-2 还没有达到GPT-3.5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编码能力较弱。
在“HumanEval”(标准编码基准)上,它远不如 StarCoder 和很多其他专门为编码设计的模型。但由于它的开放权重,Llama-2 将显著改善。
再看谷歌在今年12月份重磅推出的对标 GPT4 的人工智能模型 Gemini。被谷歌称为“最大、最强、最通用”的新大型语言模型,可直接在手机上运行。
它将首先应用于谷歌 Pixel 8 Pro 智能手机和聊天机器人 Bard,并计划通过谷歌云授权给客户,Gemini 是谷歌作为对 GPT-4 的回应。
据谷歌介绍,该模型在32项基准测试中领先 OpenAI 的 GPT-4,并在多任务学习中取得了90.0%的得分。
Gemini 包括三种不同规模的模型:Gemini Ultra 用于大型任务,被定位为 GPT-4 的竞争对手;
Gemini Pro 用于中端任务,性能优于 GPT-3.5,可扩展多种任务;Gemini Nano 则适用于特定任务和移动设备。
其中,Gemini Nano 将被搭载在谷歌 Pixel 8 Pro 智能手机上,支持录音应用中的“总结”功能,并在 Gboard 键盘中推出“智能回复”功能。
这种进展有助于解决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利用移动设备的算力来运行生成式 AI,而不是通过由大型科技公司运营的云端服务器,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巨头们的相互竞争,对用户而言无疑是最大的益处。
首先,它们促进了技术创新和进步,使得智能产品变得更加普及、功能更加强大;其次,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让更多的人受益。
此外,竞争还推动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好的隐私保护和更好的安全性,这些都是跨境用户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可选性更高,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发展将成为跨境卖家的出海超强助攻。
其一,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出海营销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本地化运营,这对于小公司而言,成本极高。
而通过大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海外消费者的文化习惯,生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推广文案、落地页、邮件营销等,只要稍加修正即可直接使用,很大程度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其二,通过智能客服可以提升客户体验。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使智能客服提供更个性化的用户服务,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符合需求的选品,
其高度拟人化的交互,还能与用户进行双向情感间的交流。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能提供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从而提升企业与用户间的粘性和重视度。
其三,通过人工智能提升目标人群的精准定位。人工智能在数字广告投放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通过大数据和品牌目标用户画像的匹配,实现精准营销。
当前技术主要依赖标签化的用户画像描述,而未来人工智能的语言处理能力提升将使品牌能够对目标人群有更详细的、甚至带有修辞的描述,并更好地判断潜在用户与目标人群的匹配度,实现千人千面的投放。
随着投放次数的增加,人工智能不断学习优化投放效率,营销成本将得到进一步降低。
以上仅仅只是人工智能在出海营销中体现的几个重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阶发展,它将为品牌出海的数字化营销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04 结尾
跨境电商风起云涌,有高潮有低谷,有机遇也有挑战。对于独立站卖家来说,关键是要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时调整策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希望大家都能在2024年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图 | Unsplas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olly谈独立站(ID:guoerdlz)” ,原文标题“冷却后抱团取暖:2023独立站大事件盘点” ,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活动 | 洞见趋势·锐变未来——2023 MeetBrands 中国出海新锐消费品牌榜发布盛典
2024年1月11日,飞书深诺将携手36氪出海于深圳举办“洞见趋势·锐变未来——2023 MeetBrands 中国出海新锐消费品牌榜发布盛典”正式公布50强榜单。本次活动优先面向跨境品牌开放招募,欢迎报名参与。
活动 | 回溯2023:新能源产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1月16日,蚂蚁国际携手36氪出海,在深圳举办新能源出海主题线下闭门分享会,与各位一同探讨海外本地渠道、市场趋势、合规挑战等诸多话题,欢迎报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