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电商零售

屏蔽高退款就够了?大促中防范欺诈性退货,技术要点还有这些

36氪出海 

对付恶意退换货,拥有全渠道战略的商家为何那么少?
分享:

当下正值国内年中大促季,由于高企的退货率和低迷的到帐率,商家不得不在平台支持下开启“一键防护”,让高危退货人群没办法下单买货。不过,这种措施不会不“误伤”一些高频消费的优质客户,“一刀切”是否会拉低商家在促销季节营收,这种顾虑也是一直存在。

在今年的全美零售业协会(NRF)大会上,一场席卷全球电商界的“退货风暴”正愈演愈烈!Riskified 携手 Opinium 和 Cebr 两大调研机构,揭开了这场风暴的惊人真相——仅仅在几个主要的电商市场,退货、退款和换货就让零售商们损失了3940亿美元!

天文数字的背后,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如山般的退货潮中,超过四分之一竟然是恶意欺诈! 这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对商家苦心经营的客户体验的无情打击!

“全渠道退货”(线上购买,线上或线下退货)就是这场风暴的“风眼”:诈骗分子们利用这一渠道,兴风作浪。

全渠道退货

那么,究竟什么是“全渠道退货”呢?

我们通常将退货分为三大类:

• 店内购买,店内退货 (BISRIS)

• 线上购买,店内退货 (BORIS)

• 线上购买,线上退货 (BORO)

在这几种退货类型和渠道中,还存在着无数个客户接触点——从结账到售后支持,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独立的数据。这些渠道和接触点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全渠道退货生态系统”。

我们来看一下此次披露的全渠道欺诈中,最常见的“作案手法”。

• “一鱼两吃”

欺诈分子可谓是无孔不入,他们利用全渠道退货的漏洞,花样百出地进行诈骗,就像一群狡猾的“变色龙”,在不同的渠道和场景中切换着自己的面孔。

比如,有些欺诈者在线上购买商品后,会同时在线上和实体店提交虚假的“未收到商品” (INR) 索赔,企图既能拿到退款,又能获得补发的商品。这种“空手套白狼”的伎俩,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 “狸猫换太子”

还有一些欺诈者,专门盯着那些热门的商品下手,比如限量版球鞋、名牌包包,或者其他容易转手的商品。

他们先在线上购买真品,然后在线上退回一个假货,以此来“偷梁换柱”。而真正的真品,则被他们据为己有,等待时机高价出售。

• “先偷后退

出人意料的是,有些欺诈分子会先偷后退——比如在实体店里偷偷拿走商品不付款,或者在线上发起虚假的信用卡拒付,随后将偷来的赃物拿去退货,堂而皇之地骗取退款。

为什么欺诈性退货难以被监管?

大多数商家都无法全面掌握客户在所有渠道和接触点的信息,因此他们面临一个两难困境:他们是应该为好客户保持友好、宽松的退货体验,还是应该打击那些不可避免地会钻空子的恶意行为者?

传统方案使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支离破碎的数据很难区分好客户和坏客户,而且弄错的代价很高。

调查发现,如果你错误地指责好客户滥用退货,三分之一的人将永远不会再购买你的品牌,这使得商家在这些全渠道场景中变得脆弱。

可想而知,商家们要从堆积如山的退货和索赔中,分辨出这些欺诈行为,需要付出多么巨大的成本和精力!这就像是在大海捞针,而且这根“针”还不断变换着形状和藏身之处,让人防不胜防。

商家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顾客信任的巨大挑战。

“电商保卫战”远比想象的更加复杂!多渠道数据支离破碎,信息残缺不全,这让商家们难以辨别隐藏在退货背后的欺诈行为。这些狡猾的欺诈分子,就好像一个个“幽灵”,在数据的迷雾中穿梭,让人防不胜防!

除了为高达480亿美元的支付欺诈损失买单外,全球零售商仍在加大对退货政策滥用的防范投入。而此类滥用行为的发起者,覆盖了从暗网灰产到普通消费者等各类恶意人群,他们故意利用或操纵商家的政策条款,以谋取不当私利。

造成商家损失的退换货滥用

• “免费试衣间”:将购买的衣物穿着后当作全新品退回,获得全额退款。

• “价格套利”:将产品留到退货截止日时退货退款,再以新的低价重新购买。

• “大量购买晒单后退货”:在社交媒体上炫耀所购商品后,赚一波眼前再退货。

• “财物两得”:谎称“未收到物品”(INR),或商品“未送达”(DNA)

电商行业的支付风险分析表明,滥用售后的欺诈分子、滥用“惯犯”正不断变得有战略性和协作性,他们持续改进、调整和共享欺诈策略,利用商家政策和操作上的漏洞,更好地掩盖其行为,不断从商家营收里“掘金”。

如果进行严格下单验证、或退货检查流程,会耗费商家大量资源,尤其是在大批量退货的情况下,而错误地标记优质顾客,显然会损害购买体验和客户关系。

根据 Appriss Retail 和德勤的《2024年零售行业消费者退货》报告,网上购买店内退货(BORIS)和网上购买线上退货(BORO)合计占当年所有退货订单金额的52%以上。

尽管零售业普遍存在退换货政策滥用现象,但在2024年进行的全球零售商调查中,只有30%的商家实施了打击欺诈性退货和退款的策略,这主要是由于数据缺口、数据碎片化和手动流程,而拥有完整全渠道战略的零售商就更少了。

Riskified 针对不同的零售类别,分析了数百万的下单帐户信息,并通过其庞大商户网络中处理的零售订单的相关数据,推出有关2025退货滥用行为的行业洞察报告《2025行业洞察:如何遏制退货滥用》

在对退货欺诈行为数据的收集和研究基础上,Riskified 得出对影响零售商盈利能力的模式和趋势的重要见解。在这份最新报告里,您还将发现:

• 各行业的拒付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欺诈性拒付和政策滥用

• 易发生退换货欺诈的“高风险产品”门类

• 目前最“流行”的退换货滥用伎俩

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此处”,下载《2025行业洞察:如何遏制退货滥用》。

那么,商家们该如何弥补跨渠道的数据鸿沟呢?

答案就是:确保拥有一个360度的客户行为全景视图,覆盖所有渠道和接触点。而这,完全可以实现!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能够实时监控你的整个购买旅程,跨越所有渠道。

通过使用全球商户数据和先进的模型,商家们可以洞察隐藏在渠道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欺诈或滥用模式。

机器学习可以通过分析网络中所有交易的各种数据点,来揭示购物者账户背后的真实身份。有了不间断的行为视图,商家们就能更容易地追踪欺诈者留下的蛛丝马迹。

这些措施会给“好顾客”带来负面影响吗?

恰恰相反!有了这种方法,商家实际上可以减少对优质顾客的摩擦。原因很简单,当你针对这个问题训练数百个机器学习特征时,你就能对每个单独的欺诈和滥用决策进行精准的判断。

结果是,你可以用 VIP 客户支持、无条件退款、友好退货和忠诚度折扣等体验来取悦你的优秀客户,同时只对滥用者和欺诈者施加摩擦。

除了提升客户体验,如何提高盈利能力?

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就像”涟漪效应”一样,会在你的整个业务中扩散开来。

当商家能够确保决策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时,他们就能提高效率和客户信任度。他们会看到更高的审批率、更少的欺诈损失和更强的利润率,从而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收入。

国内年中大促在即,而海外暑期大促(欺诈性退货高发期)也近在眼前,这两个月,正好给跨境电商一个筹划期,活用数据和自动化技术,争得一个高回报、低风险、黏性增长的暑期大促季!

【相关阅读】

福布斯杂志:高端人群也当“羊毛党”,电商退换货欺诈的认知误区

官宣:全场景支付风控时代来临!Riskified 和 Appriss Retail 联合宣布推出全场景方案

图|企业供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iskified跨境电商风控(Riskified_China)”,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近期活动

活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迪拜自贸区?落地迪拜避坑指南

为帮助企业梳理市场信息、厘清决策逻辑、提升落地效率,36氪出海将于5月22日举办线上活动。我们邀请深扎中东市场的嘉宾代表,聚焦最值得中国企业关注的迪拜自贸区,剖析各自的特点,介绍配套的服务,为中国企业提供落地迪拜的专业建议。如果您关注中东市场,愿意深入了解迪拜各个自贸区的优势特点和服务能力,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击“此处”,填写表单,报名参加本次活动。活动报名将于2025年5月21日23:59截止。

近期发布

KrASIA 英文媒体服务助力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

在全球经济复杂格局的当下,英文报道不仅是向海外客户和消费者传递价值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沉淀。英文媒体 KrASIA(kr-asia.com)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商业和文化。英文网站约60%的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的商业人群。KrASIA 通过优秀的搜索引擎优化,专业的英文内容和可靠的社交媒体矩阵,以及全球顶级信息数据平台彭博终端和道琼斯 Factiva 等外部收录平台,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如果您的公司对英文传播有相关需求,或者希望与 KrASIA 合作提供出海服务,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填写表单,获取 KrASIA 媒体服务刊例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出海人加入,他们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在出海社群里,我们为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广告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TikTok 案背后, 是更多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们,将集体迎来一个并不乐观的信号。

    社交文娱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