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戴着泳镜游泳时,一组绿色的数字跃动在眼前,实时的游泳距离、趟数、时长、配速、目标完成进度等信息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双手解放的同时,还顺便掌控了游泳全过程。
过去几个月,实现这套流程的智能泳镜“Holoswim”高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边——有一级市场投资人在朋友圈提到“这款产品使用体验极好”,有互联网公司员工说起近期的新奇运动体验时也谈到它。目前,“Holoswim 2s”也已出现在了北上广深杭等城市的迪卡侬货架上,不少用户在小红书发帖说它“防雾功能惊艳”。
当产品走向大众,与许多新兴的AR眼镜、AI眼镜厂商相比,Holoswim背后的「光粒科技」和它的创始人张卓鹏都离聚光灯有些远。
海外方面,光粒的产品也已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俄罗斯、美国、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销售。从泳镜品类起步,他们还正在开拓适应骑行、跑步、徒步、越野、滑雪、潜水等场景的新产品。
张卓鹏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系和竺可桢学院工高班,随后赴美留学,获得特拉华大学ECE博士/金融硕士学位。2017年,他拉上自己的浙大同班同学魏一振创办了光粒科技。
光粒2021年发布初代AR全息智能泳镜Holoswim™时,是当时全球唯一将纯树脂光波导技术量产并推出终端产品的公司。
那一年,AR眼镜行业的情绪满是昂扬。Meta(原Facebook)、苹果、微软等大公司积极布局,Magic Leap、亮风台、Nreal等十余家AR眼镜创业公司相继获得新一波融资,拿到过亿融资的光粒也是其中一员。呼声与共识一同袭来,媒体纷纷报道着“AR眼镜真的来了”,罗永浩的“细红线”也在隔年创立。
四年过去,“共识”逐渐走向了“非共识”。AR眼镜制造商不约而同地暂时放弃了成本又高、难度又大的光学显示部分。AI眼镜已然成为新的风口,Meta与雷朋联名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增长300%。
-“同行的退出、改道或倒下,影响到你的信心了吗?”
-“没有。”
交谈中,面对类似的“判断题”和“选择题”,张卓鹏都会先不假思索地正面回答,再耐心解释问题为何会出现、他为什么一直相信AR会到来、光粒的路线背后是怎样的逻辑和考量。他的思考原点通常带有强烈的“以终为始”色彩和理性乐观感。
比如,从创业的“day one”开始,光粒就坚决地瞄准“消费级”定位。那时,业内一家知名公司的创始人与张卓鹏见面,建议他多看看“Birdbath”(简称BB,是AR眼镜光学显示领域的另一种成熟方案,缺点是做出的镜片厚重)。
尽管这一路线的商业化条件更成熟,但张卓鹏认为它只是AR眼镜的一种过渡形态,必然会被淘汰,坚持走了全息光波导路线。“我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一定是希望美观、舒适,光波导方案才能把镜片做薄。”
再比如,行业对AR眼镜的热情在下滑,原因不外乎目前的销量不尽理想,且“产品一发布,这儿也是问题、那儿也是问题”。但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需求是假的——“很少有人会认为这是个伪需求、bullshit,大家有热情和期待,只是产品的工程化还不到位、解决方案不够极致。”张卓鹏说。
将目光移到当下,大热的AI眼镜一般主打音频交互,很少融入AR显示功能。但张卓鹏认为,AR和AI很快会实现大融合。他的“很快”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明年之内,智能眼镜的形态会从纯音频切换到带显示。”
据36氪了解,光粒即将于今年秋季发布Holoswim系列的新产品,适应更多场景的新产品也在同步开拓。在AR的通用内容生态真正成熟前,光粒依然会聚焦运动AR眼镜这一细分领域,意在实现“运动的实时辅助”。张卓鹏说,“首先要做正确的事,难与易的问题在第二位。如果能把运动健康这件事做好,就是有价值的。”

以下是36氪与光粒科技创始人张卓鹏的对话(经编辑):
在day one的消费级梦想里,做出最可行的选择
36氪:你们2019年参加展会时,做的是通用型的AR眼镜,包括2021年上半年发布的产品也是。然后在2021年下半年,推出智能泳镜产品,一直到现在都是聚焦游泳、运动在做。产品定义变化的中间发生了什么?
张卓鹏:最开始智能眼镜行业大部分用Birdbath技术,做出来的东西大部分是缩小版头盔,只有眼镜的形、没有魂,镜片也很重。全球范围里,光粒算是比较完整、也比较早涉足到光波导智能眼镜的解决方案中。最初的产品做是做出来了,但体积、定价还远不能让消费者轻松购买,所以后来几年主要是在技术上下更多功夫。
到真正尝试商业化的时候,整个行业的内容生态还没起来,创业公司要建设内容生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就想先选垂直场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调研,也基于我们这种技术的天然优势属性,纯树脂光波导对眼球的保护作用挺好的,就选定了运动场景。
36氪:最初做的通用型眼镜卖多少钱?
张卓鹏:真要卖的话大概要8000~10000块了,其实就不太消费级。
36氪:2021年相当于商业化的一个转折点。
张卓鹏:是的。
36氪:那时候投资人给过你什么建议?
张卓鹏:消费就是老百姓掏钱买给自己用,舒适度和颜值都要上去的。所以我们打从创立开始,就瞄准光波导、消费级的大方向去做,投资人是认可的。至于深挖下去、先从哪个场景去切入,是交给我们团队自己去判断。
36氪:锚定光波导的路线后,在降成本、商业化的进程里,你们的重要节点有什么?
张卓鹏:光波导其实有一些问题要解决。第一重考验,我们做的叫“全息光栅树脂光波导”,它的微纳结构设计和验证如果要高效,需要去搭建一个设计仿真系统,这个系统我们大概在2018年做好了第一版,后续不断完善。
第二重考验,要把产品制造出来的话,需要用到的机器设备叫“全息光刻机”,这种高端制造设备市面上买不到,技术也主要掌握在美国、欧洲的公司手里,这些公司已经陆续被巨头全资收购或战略投资布局,比如苹果、三星、Meta。这样一来,他们当然要卖终端产品,不会把生产装备卖给你。所以国内公司但凡想把这个骨头啃下来,全息光刻机等高端制造装备你肯定得自己做,我们也是在2018年底做出首套、2019年之后不断完善、一直到2021年才进入到相对自动化一些的量产工艺阶段。
第三重考验,制造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原料是“全息光刻胶”,这种新材料也影响着量产的自主可控性和产品成本。它的配方比较复杂,且不断有更新,我们也在持续开发和迭代,这样将来大规模量产才能避免被海外材料化工巨头掐脖子。
沙漠上建不起城堡,就先把沙漠变成绿洲
36氪:“奇点临近”做骑行领域的AR眼镜,倒在了今年上半年,你知道的时候什么感觉?
张卓鹏:蛮可惜的。大家做AR眼镜都是奔着通用的场景、最大的蛋糕去的,我们也是出于商业化的实际考虑,先选择了运动场景。在这里面鼓捣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别人,后来发现奇点临近在做基于玻璃光波导的骑行眼镜,有点看到同行者的感觉。
其实奇点临近之前,也有其他公司在做,但他们主动砍掉了这个方向,全力以赴去做AI眼镜了。
36氪:你觉得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张卓鹏:坦率地说,运动场景用玻璃光波导去做,其实违反了行业属性。毕竟,这是运动护目镜品类,运动护目镜就应该是纯树脂材料来确保安全。由于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那如果戴的东西是玻璃镜片,岂不是更危险更“不护目”了?
而且玻璃光波导如果做运动保护结构的话,在体积上会更大,摇头、甩头的重心也会不稳,山地骑行等场景还比较颠簸。如果重量上升,佩戴的舒适度会大大降低,也会影响运动表现。
36氪:同行或“改道AI”或“倒下”,对你的信心有影响吗?
张卓鹏:没有。不是说人家做的方向不对,也不是用户不认可这个方向。每次有新产品发布出来,在科技博主发的测评帖里,用户的评论其实都是很热烈的。
36氪:你指的“热烈”是说大家对这个事情很有期待吗?
张卓鹏:对,很少有人说这是个伪创新、不需要的东西、bullshit。只不过最先用上新产品的那一小批用户会发现,这也是问题、那也是问题。但问题背后,是产品的工程化不到位,如果解决方案更极致,用户是会去体验、选购的。
36氪:一些原本做AR眼镜的公司改道到AI眼镜,也有从业者说现阶段做AR是浪费时间,你怎么看?
张卓鹏:技术总是提前于生态,你没技术的话何谈生态呢?苹果做出iPhone前,也是先搞定了一些重要技术,后面才有所谓第一批App开发者。智能眼镜也是一样,如果脱离了基础的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像在沙漠上建城堡,建不起来的,当然就是“浪费时间”。
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把沙漠变成绿洲,其他一些同行在吭哧吭哧搞显示芯片技术也是一样,要先把沙漠变成人类宜居的地方。做应用、做场景看上去是光鲜亮丽的,但在此之前,有一些相对难的路要先趟出来。大家都是聪明人,容易的机会没有人想不到。
36氪:这种坚持难吗?
张卓鹏:我自己觉得,首先要做正确的事,难易放在第二位考虑吧。通过权衡、取舍,把事情做正确,这点更重要。
36氪:解决了光波导片这样的核心问题,光粒有可能变成行业里很重要的供应链公司吗?
张卓鹏:这个要看机会,也要看行业演变的过程。
36氪:供应链技术全面成熟、成为货架上可供选择的组件后,行业里会有消费操盘手的大机会吗?
张卓鹏:会。我们也需要,如果有这样的朋友,欢迎介绍给我。
AR一定会到来,它没那么遥远
36氪:你会关注大家对产品的评价吗?好像有用户觉得光粒的泳镜轻便性还不够。
张卓鹏:有,所以它还要持续迭代。我们自己对于产品的打分体系很严苛,如果不是全息树脂光波导技术,AR智能泳镜的产品达不到及格分,但用了这个技术,现在在我们自己心中也只是越过及格线。我觉得它离满分、八九十分还有一段路。
36氪:这段路是什么?
张卓鹏:第一个,我们希望它基于光波导技术去进一步迭代,重量、厚度和一些其他指标能逼近理论极限。
第二个,一款正在演进的产品,有赖于行业所有参与者。随着显示芯片的进步,这个眼镜的体型、颜值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36氪:你能描述一下智能泳镜的满分产品是什么样子吗?
张卓鹏:造型、体积无限接近传统的时尚泳镜,它毕竟要增加一些显示的元器件和电路板电池,肯定要牺牲一点重量,但可以非常接近。另外,如果它的价格段能接近安踏、李宁或是Speedo、Arena等中高端泳镜产品,那也会是个里程碑。如果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能实现智能化,那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来说,平替效应就非常明显了。
36氪:距离这个形态还要多久?就像你说的,它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情。
张卓鹏:一年内。
36氪:这么快?
张卓鹏:这个行业发展很快,我们自己的迭代速度也很快。
36氪:光粒现在卖的几款产品都是Holoswim2的不同配置,今年的产品规划是什么?
张卓鹏:后面还会推出两款新的泳镜。其中一款会沿着现在的产品迭代,叫Holoswim3,另一款是全新的独立产品线,尝试新的体验。除了游泳,我们还有多功能的户外运动产品,也觉得场景到了可以往外扩一扩的时候。
36氪:你希望公司最终的产品线是怎样的?还会回到最初的那个通用型产品吗?
张卓鹏:我们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公司。要说会不会回去,还是留个悬念吧。至少现在正在做的事, AI/AR+运动,我们会把它做透的。
36氪:在什么时点,AR眼镜会成为真正大众的消费品?
张卓鹏:大家都说需要一个iPhone时刻什么的,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AR、AI之分,智能眼镜最终还是会走向“带显示”。现在大模型迅速普及,才有了所谓的“AI眼镜”,默认是纯音频。但是再往后,AI的智能也好、AR的显示也好,消费者不会去详细区分,只会默认你都要有。
我相信AR不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它一定会到来,而且远没有他们说的那么遥远。明年不是上半年就是下半年,智能眼镜的行业风口会从纯音频切换到带显示。
36氪:你很确定?
张卓鹏;非常确定。因为实时显示本身就跟交互高度相关。对运动人群来说,只有显示做好了,AI教练才有实现的可能。有人说我的智能手表能满足显示的需求,但举哑铃的时候,总不能举了一半,一只手松开去看手表。智能眼镜还是最好的入口,解放双手、解放双耳。
AI教练之外,智能眼镜也可以是你的运动搭子,跟你聊聊天、提供情绪价值。这些东西都要依靠显示,你的搭子可以是各种形象,或许是labubu、或许是你的男友或女友,那运动就不孤单了嘛。
真正的压力只来自用户
36氪:你们今年进了迪卡侬,这算是销售端的大进展吧。
张卓鹏:对。整个市场情绪在向好,大家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对健康的追求,带动运动服饰、运动装备的增长也很亮眼。
如果在十年前说爱运动,可能是穿个背心、大裤衩、运动鞋出去跑就行。现在不是,运动冲锋衣上有个始祖鸟的logo、运动裤可能是lululemon、脚上一款专业的跑鞋,最重要的手上还要戴块表,数据没记录下来、没分享到朋友圈,那岂不是大家都不知道你运动了,白运动了嘛(笑)。
36氪:你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张卓鹏:其实在生活当中,人总要给自己一点心理暗示。哪怕只是那些想去运动、还没去运动的人,也会先买一些装备。现在社会这么高压的快节奏下,自己给自己一些阳光积极的心理暗示,背后隐藏的是正向的情绪价值传达。运动装备就是饱含情绪价值的品类,所以我觉得它很好,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的是情绪价值。
36氪:2021年光粒有100多人,现在呢?
张卓鹏:没有太大变化,现在也是将近150人。过去这两年的重点是把一些工程性问题解决掉,接下来市场端会发力,Marketing方面的人才会加速招募,也欢迎对这个方向感兴趣、对光粒有信心的小伙伴加入。
36氪:你现在在公司的角色是什么?
张卓鹏:产品和市场。
36氪:海外市场你们在看吗?
张卓鹏:其实已经在做了,从欧美开始拓。
36氪:现在最大的担心或焦虑是什么?
张卓鹏:对我们自己来说,按照目前的节奏一点点前进,是比较舒适的。真正的焦虑肯定还是来自外部压力,最直接的就来自用户。眼镜一旦智能化,用户会默认它能做很多事情,想法也会很多。每个阶段都要去抓住一些核心需求,然后给自己加压、尽快做出来。
36氪:雷军也做了智能眼镜,你有压力吗?
张卓鹏:一点都没有,我觉得是很好的事情,进一步教育了用户。本来Meta和雷朋合作,已经把智能眼镜向全球的中产阶级、先锋人群普及了,但中国有更多普通人还没有感知。小米这样有号召力的公司去做,一定会加速市场发酵。有了智能眼镜,很多用户就会加上前置定语,去搜搜有没有智能泳镜、智能骑行镜等,对行业是很大利好。
36氪:但小米做好了,会吃掉大市场。
张卓鹏:那大市场就让它去做嘛,我们创业公司的垂直场景机会很多。还是那句话,自己要确信我们这个方向是值得做的,会给用户带来很大价值。毕竟运动健康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把这件事做好,光粒在社会价值上就算前进了一小步。
36氪:大家都在说“百镜大战”,你心里有底气走到最后吗?
张卓鹏:有啊。我其实觉得我们目前比一般的大公司还更有基础,技术力、产品力、用户反馈都不错。我们团队是一帮重核心技术和产品落地的人,还是更相信,先把产品做到八九十分,再出来做更多市场动作比如大规模的品宣会更踏实。这样的想法可能有些Nerdy,但时间会检验真正的好产品。
头图 | 企业官网
本文来自36氪,作者|任彩茹,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近期发布
在全球经济复杂格局的当下,英文报道不仅是向海外客户和消费者传递价值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沉淀。英文媒体 KrASIA(kr-asia.com)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商业和文化。英文网站约60%的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的商业人群。KrASIA 通过优秀的搜索引擎优化,专业的英文内容和可靠的社交媒体矩阵,以及全球顶级信息数据平台彭博终端和道琼斯 Factiva 等外部收录平台,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如果您的公司对英文传播有相关需求,或者希望与 KrASIA 合作提供出海服务,欢迎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KrASIA 媒体服务刊例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出海人加入,他们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在出海社群里,我们为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