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动力电池

欣旺达董事长王威:和龙头拼价格没出路,要做出差异化

行业大小事 

还原为什么欣旺达会成为明星造车公司的“二供首选”。
分享:

月销5万台的理想汽车已经在新势力中断代式领先,其供应链公司也随之崛起,一家低调的电池供应商浮出水面。

据行业信息,欣旺达是理想L7、L8部分车型的电池供应商,并藉此进入了更多车企的供应链之中。这无异于当年中创新航在广汽埃安销量爆发前切入其供应链,二线电池厂中似乎又有一家公司将走出“泥潭”。

近日,36氪独家专访了欣旺达董事长王威,试图还原为什么欣旺达会成为明星造车公司的“二供首选”。

王明旺与王威两兄弟在1997年共同成立欣旺达,如今,王威担任公司董事长。

王威非常低调,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但在与36氪的交流中,他非常真诚,正如欣旺达这家公司一样。

当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叠加终端车市的价格战,电池降本首当其冲,产业链各环节叫苦不迭。

在如此内卷的局势之中,王威总结了欣旺达逆势而上的原因:有钱是活下去的前提,第二要有特色的产品,第三个则是让客户依赖上你的产品。“不能一上桌就谈价格,我们得谈这个东西值多少钱。”

王威说:“差异化是突围的最好路线,因为跟龙头公司比,它非常优秀,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生态,如果它要跟你拼成本的话,你根本就没有防守之力。”

欣旺达的差异化能力之一是“快充技术”。2022年,欣旺达闪充电池SFC480上车小鹏G9开启了其快充的量产之路。及至今年,欣旺达闪充电池已经迭代至3.0版本,充电峰值倍率可以达到6C。

其快充技术的积累,可以追溯到欣旺达做第一款HEV产品的时期。

2017年,欣旺达正式发布公告进军动力电池,王威回忆到:“当时股票直接跌停板,大家都觉得你疯了,很多人都已经快收摊了,你才进来做。”

正是这一年,电池巨头沃特玛爆发了债务危机,电池行业的投资噤若寒蝉,许多落后产能开始出清,洗牌成为了当年的主题。

基于这样的环境,欣旺达选择了技术难度更大,对寿命、快充快放都更严格的产品——HEV电芯。对HEV电芯的研发,为欣旺达后来以快充闻名市场奠定了基础,在当时也吸引来了第一批客户,雷诺与日产。

从开发到量产,欣旺达的第一款电芯产品花了3-4 年的时间,2019年才量产下线。HEV电芯也成为了欣旺达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基本盘。到现在,“HEV产品的产能几乎处于满产状态。”

这家低调的电池企业,不仅吸引了海外车企,也在国内掀起了一轮资本风暴。2022年,欣旺达的动力电池子公司欣旺达动力连续两轮融资,获得了约8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彼时,理想、蔚来、小鹏、上汽、广汽、东风等多家车企都已入局。

不过,在重制造的动力电池行业,技术带来的差异感并不明显。欣旺达拥有快充技术,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与麒麟电池同样在行业内闻名遐迩,且搭载的车型更多。

如何与行业龙头竞争,是每一家二线电池厂都要面临的问题。欣旺达采用的是迂回路线,即避其锋芒,以二供的身份进入车企的供应链。至于跟宁德时代以外的动力电池公司竞争之时,欣旺达的业务基本盘则成为了底气所在。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欣旺达实现营业收入239.18亿元,同比增长7.57%;净利润8.24亿元,同比增长87.89%。其中,消费类电池业务实现收入约132亿元,营收占比约55%。而动力电池业务实现收入约62亿元,在营收只占比约26%。

不同于其他电池厂,欣旺达是一家“有底气”的电池公司。这也成为了欣旺达的差异化优势,在竞标车企订单时,这一优势就格外明显。

当然,从1997年成立至今,欣旺达经历了电池行业的多轮洗牌,至今仍屹立不倒,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王明旺与王威两兄弟的谨慎,“踏踏实实在这个领域下功夫”。

2021-2022年,电池企业疯狂扩产,彼时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以外,几乎所有电池厂的销量都不到20GWh,但在到2025年的规划中,都已经布局了300GWh、500GWh乃至600GWh不等的产能。

一直保守的欣旺达在当时也小步快走了一下。王威说:“当时投产已经非常谨慎,但还是跳了一些坑,有客户给了承诺,也给了订单,给了钱,最终还是有部分预测订单不能实现,我们就损失了,不仅仅是说产线和研发,可能还损失了一个机会。”

但与同行们相比,欣旺达的扩产投入还是相对较低,王威认为,从固定资产的运营维度去看,包括营收、利润等方面,欣旺达做的不差。

踏实与谨慎让欣旺达走到了今天,并攫取到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正如王威所讲,“要对电池有敬畏之心。”

以下是36氪和欣旺达集团董事长王威的专访实录,经编辑:

36氪:为什么我们最开始就押注了快充技术?

王威:像在北上广深这种大型城市来说,实际上停车位置是非常少的,还有很多移动人口,假如没有房,没有固定的车位,那充电就是一个很大问题,我们当初是从这个维度出发,想象产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怎么样的?市场应该是怎么样的?再结合用户来思考,所以快充将来一定是有市场的,不然充电耗费几个小时,那你停车位也不够。

36氪:快充桩和电池的充电速度是不匹配的,快充桩的建设也涉及到电网改造的问题,您觉得多大倍率是一个兼顾基础设施和充电速度的平衡点?

王威:我觉得短期内还是以4C为主,长期很难讲。现在各大电力公司已经参与到这个赛道中来,都在做充电桩、储能充电站。实际上从充电功率来看,已经不需要太多依赖电网了,可以用储能的方案替代,讲白了就像一个蓄水池一样,你先把池子放满,再把那个口加大,它出水就快了,用这个原理来解决。

36氪:除了快充以外,行业里边现在最大的话题就是价格战,电池还有继续降本的空间吗?

王威:规模制造是一方面,从经营的效率、设备的有效利用率这些指标来看,各家还是有点差距的。但从整条产业链的成本上来看,现在除了矿以外,其他环节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的话,降本已经到极限了。当然产能利用率上来,还有一些降本的空间。

锂矿还是有一些想象空间,比如锂辉石跟盐湖的开发成本是不一样的,将来盐湖提锂的量更多,还是有很大的成本下降空间,现在矿产的有些环节利润率已经超过100%了,未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利润。还有就是将来的回收利用,现在回收的效率这么高,真正规模化了,也是原材料的重要来源。

36氪:卷成本一定会卷到质量,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应该如何应对?

王威:我觉得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像今年下半年以后可以看得到很多企业都回归到讲质量跟创新。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利润来源,怎么能生存呢?今天的市场又不像前几年对新能源热度那么高了,如果自己没有造血的能力,或者又融不到钱,那怎么降成本?所以降本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今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回归企业本质。

对于我们自己来讲,要从市场突围出去,一定要有自己可以定义的、差异化的产品。我们在市场竞争的时候也会跟客户提到,你不能时时拿着两家价格去比较,应该更看重你需要哪些质量指标。差异化是突围的最好路线,因为跟行业龙头比,它本身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生态,如果它要跟你拼成本的话,你根本就没有防守之力。

36氪:我们装机了很多明星车型,他们看中的是欣旺达哪些差异化能力?

王威:快充的技术指标是一个因素,第二我觉得任何一家企业如果说达到超过一年10万辆车的规划,那都有必要去增加供应商。尤其是电池跟其他产品不一样,一旦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你所有的产线都要停下来。车规级的电池产品,从开发到产品周期的验证,要经过很多轮的考验,测试周期相当长,一旦电池供应量跟不上,那是很难受的,所以说增加电池供应商是非常有必要的。欣旺达有信心服务好,成为这些企业最值得信赖的电池供应商。

哪怕是手机已经成熟那么多年的产业,已经成为快消品,一年当中要迭代那么多款了,依然会保持两到三家的电池供应商,才能去平衡一些风险。

36氪:欣旺达动力前两轮融资都非常火爆,蔚小理都有入局,第一家是谁先来投的?

王威:基本差不多,可能因为那个时期电池供不应求,担心买不到电池,或者买不到好电池。既有供应商当时的量不能满足车企的需求,所以大家也有顾虑。

尤其是当时电池的投资也很大,造1GWh的电池,比造搭载1GWh电池的车的固定资产投入还要大。所以说从这个维度来看,大家还是愿意支持有能力做好电池的企业。

36氪:可以讲讲欣旺达做动力电池的经验心得吗?您觉得现在二线电池厂,怎样才能真正跑出来?

王威:欣旺达做动力电池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只是经历了不同时期而已。像早期我们是以 pack 为主,那时候还可以买到韩国、日本的电芯回来做加工,那个时期市场对这些品牌还是比较认同的。到后来国家的政策有变化,白名单出来了,买海外电芯就没有竞争力了,对我们做系统的来讲是一种冲击,业务就有一点停滞。

当时国内有非常多的电池厂冒出来,连搞房地产的都进来了,最疯狂的时期做电池的企业超过了100家。大家认为只要做出来电池就有人买,各种商用车物流车都可以买,再加上政策的因素,那个时候都追求数量,很多小企业不像我们一样,一开始就很重视品质的构建、技术的构建。

那个时候欣旺达还是非常清醒的,我们一直也在学习,我们从2014年就开始摸索电芯研发,但我们投入第一颗电芯生产的时候,已经到2018年初了,那个时候政策已经砍掉了一半,再过一年就基本没有政策了。欣旺达今天能做出来,我觉得核心原因在于对电池有敬畏之心。

至于跑出来,有钱是活下去的前提,有能力活下去才能跑出去,这是第一条。第二个是要构建自己产品的特色。第三个是让客户依赖上你的产品。不能一上桌就谈价格,我们得谈这个东西值多少钱,我觉得这三点是最重要的。

36氪:欣旺达的第一个车企客户是哪家?

王威:我们一开始就跟国际化车企合作,最早是雷诺和日产,当时我们合作的首款产品是HEV。那时候市场竞争也很激烈,特别是乘用车,2017年公司发公告说要做动力电池,当时股票直接跌停,大家都觉得你疯了,那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快收摊了,你才进来做。

但当时来看,优质产能还是非常稀少的,只是很多投资者不懂,他只看大环境如何。当时就像投资者分析我们一样,我们也分析市场,既然竞争已经那么激烈了,我们应该从哪个维度去切入,怎么样才能吸引客户来用我的产品?我们就干了一个挑战非常大的产品——HEV电芯,这也为后面我们做快充积累了技术经验。

HEV产品对寿命、快充快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当时做这个产品,海外客户也派很多专家帮我们共创,大家一起投入资源去做。

36氪:第一款电芯研发用了多长时间?

王威:从开发到量产,花了3-4 年的时间。大概2015、2016年就开始研发,到了2019年量产下线。

36氪:宁德时代啃下了800多页德文文件,才拿下宝马,当时我们做雷诺和日产也是这样吗?

王威:一样的,首先你要得对人家的产品解读,要看他们对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产品技术的要求,还有对品质的要求。跟高端客户合作,他的要求一定是非常高的,当然对我们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有了更高的要求才能有对应的资源投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成长是很快的。

36氪:海外市场的HEV产品销量还是很不错的,我们对HEV的电池产线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王威:我们的HEV产品在国内的出货量很大,产品很成熟,竞争力也足够,现在基本全球的客户都已经在找我们合作,海外个别出货量比较大的客户已经在跟我们开始项目共创了。随着欧美这两年纯电车的步伐有所放缓,我们HEV产品的增长是非常快的,现在基本接近满产状态。

至于扩产,我们得看客户的需求,因为现在我们对每一笔投资都是非常谨慎的。现在我们产线的效率和良率都在提高,短期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说客户还能给到更大的订单,我们也愿意去投入。

36氪:我们在海外市场的规划是怎样的?

王威:我们已经在海外有很多布局了,像消费电子产品,2017年我们就在印度布局了,现在印度一年也有三四十个亿的营收,还有3000多名员工。越南是去年年底才开始投产的,今年估计也会发展的不错。

动力电池类的基地,像匈牙利、摩洛哥,我们也都在做。摩洛哥我们已经投产了,主要是BMS,已经给一些海外的客户锁定了订单。我们都是在有了客户的订单之后再规划本土化的基地建设,将来要解决他们在本地化的零部件占比的需要,我们才去做的。

36氪:欧洲车企会是不是要求2027 年之后一定要用本土的电芯产能?

王威:这个想法很好,但是能不能彻底落地,我觉得还有一个过程,2027年未必能全部做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尤其是最近欧洲的电动化步伐放缓以后,再加上本身建设进度很慢,两重因素后,大家对投资的预期降低,也不敢投那么大的产能。

36氪:返回国内市场,两年前电池行业疯狂扩产的时候,欣旺达还是很冷静,当时为什么没冲动一下多建几条产线?

王威:这个应该是我们两兄弟这么多年做企业的习惯吧,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很谨慎。以前媒体都在解读Robin讲过的一句话,就是“没有钱的承诺是不认真的”,也就是说不给钱的订单就是不确定的,我很认可这句话。电池厂做1GWh的资产投入,比车企做相应量的车的投入还要高,万一车企的量达不到,风险是很大的。当时在那个时期,我们个别客户也是给了钱共建产线,但是大多数的客户还是口头承诺。

包括到现在,我们有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都是基于当初客户给的规划很大,到后来各种因素的变化,车企没那么大的量了,你的产线就会空在那里。

所以我们投产非常谨慎,如果不给钱,只有合同,我们也会思考,万一客户有变化了怎么办。但虽然谨慎,还是跳了一些坑。当时有客户给了承诺,也给了订单,也给了钱,最终也有部分不能实现,我们就损失了,损失不仅仅是产线和研发,可能你还损失了机会。

36氪:所以说当时欣旺达已经是非常谨慎了,但还是稍微跳了一点点坑

王威:是的,但是还好,你可以对比一下很多公司的固定资产投入,我们的投入还是相对比较低的,从固定资产的运营维度去看,包括营收、利润方面,除了行业龙头做得非常好以外,我觉得我们算不差的。

36氪:3C的业务还是基本盘,贡献的利润更多一些?

王威:可以这么理解,这个行业我们在全球很多客户都有合作,不管是手机类的,还是笔记本电脑,还是消费类的,家庭领域的产品,我们的渗透都是很深的。我们基本盘还是非常有保障的,在这方面我们非常有底气。

36氪:1997 年到现在,中间有很多风口,您就没有想过转型去其他风口吗?

王威:你说我不想那是假的,绝对想过,但我没行动,因为我不敢行动,我还是踏踏实实在这个行业里面干。中途也参股过其他行业,比如说服装、餐饮业,但这些都是当投资来做的,有些甚至是最大的股东,让一些职业的兄弟去做,但最终都没做好,还是要回归到我们兄弟这么多年,一直都坚定的这个行业,踏踏实实在这个领域当中下功夫。

头图 | 企业官网

本文来自36氪,作者:韩永昌,编辑:李勤,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

北京活动|探索香港资本市场与境外上市之路

为更高效地满足企业境外上市需求,36氪出海将于9月5日在北京举办线下交流活动。我们邀请来自香港交易所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的重磅嘉宾,为企业详细介绍香港资本市场及其机遇,分享数字经济企业境外上市的路径规划与合规要点。若您关注数字经济企业的境外上市,希望深入了解香港资本市场与上市路径,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表单,报名参加本次活动。报名将于9月4日中午12:00截止。

活动|北京-阿联酋经贸推介会火热招募中

应阿联酋驻华使馆邀请,北京市贸促会将于服贸会期间(9月13日上午10:00),在国家会议中心C区306会议室,举办“庆祝中阿建交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之“北京-阿联酋经贸推介会”。本次活动将邀请阿联酋外交部经贸事务部长助理塞义德•穆巴拉克•哈杰里和阿联酋驻华使馆代办出席,同时,阿布扎比和迪拜经济旅游部、穆巴达拉投资公司、阿布扎比第一银行、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阿联酋卫星通信公司、迪拜商会、阿联酋全球铝业公司等机构将组团参加展览和推介。若您对本次活动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表单申请参会。活动报名截止于9月8日,最终参会以北京市贸促会审核并发放证件为准。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4000位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出海人加入。在出海社群里,我们面向群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

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引流Banner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中东|土豪攒局的抓手:迪拜展会经济启示录

    既是活跃市场的流量密码,又是一张能够四处行走的城市名片。

    热点

    中东|土豪攒局的抓手:迪拜展会经济启示录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