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企业服务

“劳务派遣”在美国居然成了创投明星赛道

深度观察 

当更多公司走向全球化,一站式人事后勤解决方案也受到更多关注。
分享:

“劳务派遣”的用工模式仍存争议,但随着远程办公的普及和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向全球,类似的人事代理业务的确能够满足一些公司的需求,也因此成为创投明星赛道之一。

由于社会结构、经济环境、个人境遇等诸多原因,“劳务派遣”这一业务在全世界都存在巨大需求量。近几年更是出现了一些规模化、专业化运作的人力资源和代办公司。

然而即便如此,“劳务派遣”这件事在很多地方都备受争议:公司是否因为转移用人成本、劳务派遣的员工是否能同工同酬…这些灰色地带,都让这项用工方式背上了“骂名”。

然而如果将视野转向美国,我们会惊讶地发现:

由于远程办公的流行,“劳务派遣”等类似的人事代理业务,反而成为了科技创业和投资领域的明星赛道之一。

“名义雇主”备受欢迎,领跑者两年百倍增长

Deel,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人事代理创业公司,已经成为工资代发+人资合规 (payroll+compliance) 领域最受关注的领跑者。

公司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是移民,Alex Bouaziz 来自法国,王硕则在北京出生和长大。二人十年前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相识,毕业后各自创业,在雇佣远程员工这件事上都遇到过坎坷,后来再聚首,就决定从这个方向开启新的创业历程。他们的项目 Deel 成功入围入选 Y Combinator W19期,并顺利从这家顶级创业孵化器毕业。

图片来源:Y Combinator

比方说某公司 A 想要在太平洋上一个小岛国家招人,但是对劳务法规政策不了解,处理起来很麻烦,这时 A 就可以找 Deel 来帮忙代理当地的行政人事工作。

因为 Deel 已经设立了当地实体,拥有对公银行账户,可以雇佣当地员工,发放工资,代替 A 公司来承担处理当地相关法规要求的琐碎事务,比如社保、纳税、工作签证等。

像 Deel 这样的机构,扮演的就是所谓的的“名义雇主” (Employer of Record, 简称 EoR) 身份。

通过名义雇主,真实雇主仍然可以在本地招聘员工,从而更加灵活、快速地拓展市场,同时不必承担过高的商业“试错”成本,免受当地的法律政策合规风险的过度影响;当地员工的劳务关系仍在本地,一边给境外公司打工,一边享受本地的相关社会福利,总体上也确实更加方便了。

Deel 开发了一个海外远程/外包员工和薪资管理平台。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多少员工,上个月的境外薪资分布情况,具体员工的合同状态,在这个一站式的平台上可以轻松查看:

图片来源:Deel

更重要的是,Deel 还在员工远程入职、资料填报、合规申请的相关文件和流程上,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只要企业和雇员双方已经洽谈好,通过 Deel 的自动化平台生成相关合规文件,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从发出 offer 到完成入职,只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图片来源:Deel

结果就是,Deel 的产品对于跨国公司的财务、招聘、法务等各企业内部的行政岗位,都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这也是为什么这家创立于2019年的年轻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了远程办公时代跨境“名义雇主”领域最受欢迎,业绩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另外,Deel 自己也是完全远程办公的。)

目前 Deel 的一站式平台已支持将近100个国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收官王硕 (Shuo Wang) 在今年4月透露,公司只用了20个月就实现了年度经常性营收 (ARR) 从100万到1亿美元的百倍增长。其中,2020年的增速高达20倍,去年也实现了从400万到5400万美元的超十倍年营收增长。

该公司在过去三年里已经完成了七轮总共6.8亿美元融资,于去年上半年成功跻身独角兽公司行列,最近一轮完成后估值据传达到了120亿美元,并且仍有继续增值的前景。其投资人包括 a16z、YC、Spark Capital、Coatue 等,均为硅谷和美国创新投资领域的顶级机构。

为了业务能力的补充全面,以及保护自己在海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Deel 也发起了不少收购。比如该公司在去年收购了德国同类产品 Zeitgold,今年6月收购了澳大利亚竞争对手 PayGroup,两周前收购了西雅图移民工签服务机构 LegalPad。

远程办公仍然强劲,人事代办“存在合理”

文章开头提到了国内一度非常流行的“劳务派遣”业务。准确来讲,Deel 的“名义雇主”专业服务,和国内的“劳务派遣”并非完全一样,确实有着很大的逻辑性差别:

Deel 的模式是面向雇主/企业用户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降低在跨境业务开展和招人过程中产生的摩擦,避免不必要、不可预期的额外成本。

不过,在实际业务内容和最终效果上,这两者还是高度近似的,都能够在就业市场上起到调剂、稳定和润滑的效果,而这也是它们诞生并存在的理由。

之前我们曾经报道过,由于经济下行、效率降低等因素,一众硅谷大公司在远程办公这件事上“反悔了”——即便如此,随着越来越多公司成为跨国公司,远程办公仍然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对于雇主而言,招募远程员工这件事里面,既有业务跨境产生本地招聘的需要,也有出于人资/运维成本的考量;而对于普通人,经济下行确实导致了大量的裁员,让很多人都无法在本地找到工作,此时远程工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可选方案。

顺应这一趋势,在过去两年里有不少提供“名义雇主”及相关服务的创业公司,都获得了快速增长,比如 Mosey、Symmetrical.ai、Remote、Multiplier 等。

和遍布全球的 Deel 不同,2021年刚刚创立的 Mosey,专精于美国50州之间的跨州远程办公业务——正是因为美国独特的体制,各州之间的劳动法律都不一样,跨州雇佣、工资发放、医疗保险等情况极为复杂。据一些专业人士估计,美国公司在美国境内实现员工所得税合规的总计成本就高达每年20亿元。

正因为水很深,也就出现了像 Mosey 这样的“摆渡人”。

Mosey 产品界面演示,能够显示雇主在各州的员工数、合规风险、相关业务办理入口等 图片来源:Mosey

“未来的工作当中,一个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之间的脱钩。这件事对于提高工作机会的普及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跨州合规工作太困难了。” Moesey 创始人 Alex Kehayias 表示。

目前,他的公司已经收到了共计210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人和企业用户期待能够通过 Mosey 来降低工作的难度,充分利用当前就业市场上形态不同于以往的人力资源供给,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Multiplier 是一家和 Deel 业务差不多的竞争对手,支持大约120个国家远程工资发放。其投资方包括红杉印度、老虎全球等,今年3月刚完成一轮6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4亿美元。

图片来源:Multiplier

Collective 的业务形态更加独特:它只专注于服务那些“自己做自己老板”的人,比如内容创作者、设计师、房地产经纪、实体零售商等。这家公司整合了一切这些自由职业者可能需要的后勤服务,包括并不限于实体注册、财务记账、报税、法律合规等。

该公司创立于2020年,目前已经收到三轮共计近3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支持者包括 General Catalyst、QED、谷歌梯度资本等投资机构,以及 Uber、Stripe、Substack 等知名公司的创始人和天使投资人。

图片来源:Collective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经济情况都进入了下行期,公司资金困难、破产、裁员已经相当普遍,而涓滴到最下方,受害者是每一个普通人。

在保障和激活全球跨境就业市场的灵活性,降低失业对经济造成进一步负面影响这件事上,这些“名义雇主”创业公司确实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尝试,值得参考。

本文来自品玩,作者:光谱,原文标题“争议巨大的“劳务派遣”,在美国居然成了创投明星赛道”,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发布。

8月线上分享会 | 出海实战:区域与国家的市场选择及决策

随着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探索逐渐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区域内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比想象中更大:同属欧洲市场,德国、挪威、西班牙等国的情况不尽相同;都是说“出海东南亚”,去印尼、去泰国、去越南,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策略绝不可一概而论。

在这一认知背景下,企业该如何在整体的区域市场与细分的国家市场之间做选择?基于此,开拓市场、打造品牌、获取用户、搭建团队等话题,又有了更深度的内涵。

欢迎广大有意出海东南亚、欧洲、拉美等复杂区域市场的企业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填写表单报名参与。我们将根据话题相关度,对报名申请进行筛选。通过活动审核的用户,将会有专人联系,同步参会信息。

图| Unsplash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TikTok 案背后, 是更多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们,将集体迎来一个并不乐观的信号。

    社交文娱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