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絮语
朋友们,周末愉快。
过去一周,头部跨境电商动态密集:TikTok Shop 跨境电商全托管模式上线,推出一系列利好商家入驻的策略;SHEIN “流血”融资20亿美元,同时传出将重返印度的消息;阿里巴巴公布2023财年Q4财报,公司国际业务表现亮眼,其中国际零售收入增长41%,整体订单增长15%,速卖通(AliExpress)、Lazada和Trendyol三个零售业务并驾齐驱。
透过这些头部跨境电商的大动作和关键数字,作为出海局中人的你,是否窥见了行业的新变化?
以下是36氪出海为你精选的过去一周的好文章,欢迎查阅。
◎新市场观察
从Coupang对中国卖家开放,到速卖通成为韩国市场的热门应用,作为全球第五大电商市场的韩国,逐渐成为中国电商出海的优选项。韩国的电商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热爱海淘的韩国人又热衷于哪些品类?
以“卓越创新创业能力”闻名世界的以色列吸引了大批企业的关注,这其中就包括了华为、阿里等中国企业。以色列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如今,已经布局以色列的中国企业最关注哪些赛道?还有哪些行业不容错过?
◎行业大小事
E-bike品牌“Onemile一英里”获近5000万Pre-B轮融资
面对愈发拥挤的E-bike赛道,Onemile选择通过差异化的小轮径、折叠车产品产品抢占海外市场,并以独立手工作业台+流水线的模式,满足用户个性化产品定制选择
“长曜创新”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主打基于视觉的全流程割草机器人
割草机器人赛道持续火热,“长曜创新”从不同的草坪场景出发,推出基于Air Pilot纯视觉定位系统的差异化产品。
东南亚汽车市场被丰田等日系车、现代等韩系车巨头占据,此时,比亚迪的新能源积淀或可成为突围利器。
在该模式下,商家“纯供货”,推款、寄样,审核通过后,将产品提供给平台;平台将负责运营、物流、履约及售后等服务。
5月初,Shopify发布了裁员20%、出售物流业务等“瘦身”举措,旨在专注发展核心电商SaaS业务。是什么让Shopify决定专注发展电商软件?Shopify此举是否代表了行业趋势?同行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迪?
◎组织与人
在平台纷争的今天,“美国拼多多”Wish的转型还来得及吗?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经验还有怎样的出海机会?作为Wish CEO和GGV运营合伙人的严峻,给出了他的看法。
◎当地文化新知
中东电商市场被视作蓝海,但Noon大规模裁员让人心生警惕。Noon的本土经营具有哪些优势和难题?中东电商市场的现状如何?中国企业如何入局?Noon前中国区招商负责人荔枝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她的洞见。
◎观点
我们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BIPO、DataMesh、弘玑Cyclone一起,聚焦东南亚SaaS市场,聊了聊深耕海外的经验与洞察。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且出口质量不断提升,表现为均价和新能源占比的提升等。海外哪些地区更青睐中国出口车?积极布局海外的汽车品牌都有谁?面对整车出口可能存在的征税风险,中国车企如何深度出海?
在SHEIN等服装品牌的崛起过程中,有一个重要角色是“买手”,连接设计生产和消费者需求。而随着Temu等全托管平台出现、包揽后端工作,作为爆款产品打造的一环,买手是否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工厂转型的主流方向是品牌化,床垫工厂也不例外。后者如何管控成本、怎样面对跨境电商的不确定性、从何培养品牌竞争优势,目前在亚马逊床垫类排名第二的佛山大卖 Molblly,分享了自己转型与品牌建立的经验。
日前,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马晓轶在相关采访中表达了公司游戏业务收入海外占比过半的目标,表现出腾讯游戏出海的决心。结合海内外游戏市场情况,他分享了有关腾讯游戏的发展策略、PC 游戏的优势等洞见。
由国际代工转型出海品牌,来自宁波的Litheli是这条路上的又一个探险者。如何找到产品定义的切入点?怎么搭建团队?吃过哪些亏?
随着热爱运动、潮流的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非洲运动品牌也迎来爆发期。在这样的风潮下,远赴非洲的中国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机遇?面对供应链薄弱、运营成本高等挑战,中国企业们又该如何应对?
近年来,因为外贸被冲击、内销盈利难、人才缺口大且用人成本高等问题,汕头澄海的玩具企业们正在尝试新的“求生路径”,线上线下齐布局、产业外迁寻人才,引入智能化解决生产难题等都将是玩具企业们的必备技能。
加速出海,是网易在国内难出爆款、竞争压力大的情形下迫切的选择。网易在海外游戏市场的近况如何?有着怎样的出海策略?对此,本文就网易在日韩、欧美等不同地域;混合休闲、SLG 等不同品类上的游戏出海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
大力招募第三方卖家入驻,SHEIN加速平台化进程,是估值与增长承压下的必然。做平台,如何把控质量并与自营业务区分?如何提升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服务?订单和流量能否“喂饱”入驻商家?将与亚马逊、Temu等正面竞争的SHEIN必须一一回答。
当中国医药企业开始布局东南亚,创新药、仿制药、医疗器械哪个领域更有机会?面对购药能力不一、各国用药标准各异的东南亚市场,中国医药企业们又应当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