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热点

当中国老板卷不动越南打工人

当地文化新知 

黎叔是纪录片《出海》的主角之一,抱着将国内成熟的直播带货模式输出到越南的心态,他从国内大厂辞职,来到了东南亚创业。面对当地与国内的文化差异、落后于大厂的工作节奏以及人才的缺乏等问题,黎叔是如何应对的?

——领读语来自36氪出海分析师
兰杰
查看「36氪出海·领读」的全部内容 >>

分享:

最近,“越南人不卷,逼疯中国老板”登上热搜,让前大厂人“黎叔”火了一把。

黎叔是腾讯出品的纪录片《出海》的主角之一。他2019年来到越南,创立了MCN机构,打算把国内成熟的模式复制过去,孵化网红,开拓直播带货市场。

他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了12年,习惯了大厂的方法论与工作节奏,习惯了加班、内卷,将问题拆解、优化,但在越南创业三年多,他不但没把越南员工卷起来,自己反而也没那么鸡血了:年轻人准点下班,周末双休,工作慢慢悠悠。“就你一个人在公司,你能做多少事?”他渐渐明白,他不需要去跟国内拼效率,“我只需要比当地同行努力一点就可以了。”

但不卷了的黎叔也有新的烦恼,他招不到中国员工。曾经有几百份简历投到他手上,对方一听说是国外的岗位,基本都婉拒了。或者担心“噶腰子”,或者害怕跟国内脱节。虽然许多被大厂裁员的老同事找过来,但黎叔觉得,都是“病急乱投医”。

以下是他的口述:

袜子不好卖,化妆品好卖

2019年,我第一次以考察为目的去越南。那时,直播带货在中国很火爆,我判断它一定会在国外重演一遍,这是一套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我不断地找越南当地互联网圈、游戏圈、电商圈的人聊,了解他们对网红、直播带货的看法,了解他们是如何购买东西的。当时,多数人对“网红”有概念,但觉得他们不是明星,只是有很多人知道的普通人而已。对于“直播”,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唱歌跳舞打游戏。听我说“直播带货”,他们都觉得挺新鲜挺好玩的。

当大厂出来的中国老板碰上坚决不卷的越南打工人-01
黎叔机构的网红直播带货中

了解他们的生活,我才能判断我在这里有没有机会。如果越南人均赚4000元,房租占3000元,那显然是没什么机会的。但如果他们人均赚4000元,但都是月光族,每月可支配资金是4000元,那就很厉害了。事实的确如此。越南人不需要买房,也没什么压力,因此他们很敢花钱,消费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越南的一大优势,是年轻化。1亿人口,一半都在35岁以下。年轻有很多好处,他们的消费红利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就跟腾讯当年做QQ一样,它用QQ触达了几乎所有年轻人,或者说所有学生,这红利,腾讯吃了多少年?后来它再去孵化其他东西就很顺利。

我觉得东南亚六国中,越南最有 “狼性”。首先,这边有一个公认的换算公式:一个越南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两个泰国人、三个印尼人。其次,越南人有一股聪明劲儿,举个例子,很多化妆品白牌,在印尼等国很好卖,在越南就很难卖。你可以这么理解“白牌”,一些品牌说自己是日本牌子,但实际上是广州产的。越南人对这些牌子很警惕,马上就会随手查出来。他们之前被骗多了,就像一个人被渣男骗了几次,鉴渣能力也会比别人强。

不过我觉得,先做品牌的生意,把市场培育起来,这样反而更健康,总比那些一上来就是为了收割流量的好。

我也研究越南市场的独特性。比如在越南卖货,袜子不太好卖,越南人习惯穿拖鞋,进门光脚,对袜子需求不大。扫地机器人不太好卖,越南人均家居面积不大,20多平米,清洁地面费不了多大劲。美妆卖得很好,因为这里年轻人多,他们每天到点下班,到家之后换身漂亮衣服,化个精致的妆,就跟朋友出去玩了。一周基本上能出去玩个三五天,对化妆品的需求量比较大。

越南人不知何为“相亲”

2019年10月,围绕“在越南直播带货”这一核心目的,我带着500万投资,在越南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越南当地有很多很好很强大的MCN机构,只是当时还没有什么人做TikTok。在TikTok上,100万的播放量,一分钱都赚不到。不同平台的商业模式不一样,所以国内很流行的利用短视频直播带货,在越南还没有什么人做。

因此,在2019年的越南,也没有相关的从业人员让你去招。你只能招有类似行业从业经历的人。比如,国内很多短视频都是竖版的,作为用户,大家可能觉得横版和竖版没什么区别。但作为专业人士,你会知道它的构图、取景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你找不到会拍竖版视频的人。我们聘请摄影师,都是去找YouTube上拍vlog、拍长视频的,或者拍电影的。

对他们而言,这其实是降维——竖版视频相比横版容易一些,最难的是转变他们的思路。国内很多短视频是第一视角的,我对着镜头讲话,感觉就像我在跟你讲话。但到目前为止,越南第一视角的视频都非常少。

最初,我们以短剧的形式切入做短视频。我们总结了很多在中国爆火的内容,但你会发现,在国内火,到了越南不一定火。比如,国内很多短视频会出现跟汽车相关的场景,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但在越南,拍这样的内容,用户会觉得离他们很远。越南的汽车保有量非常低,他们都骑摩托车,你很难通过这样的内容让他们产生共鸣。

当大厂出来的中国老板碰上坚决不卷的越南打工人02
黎叔的机构制作了很多小短剧

又比如,中国短视频平台上,相亲的内容很火,但越南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相亲。他们遇到喜欢的人,都会直接上前要电话号码,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此外还有合租、室友……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法理解的事。无论哪国人,大家都喜欢搞笑的、有意思的东西,但不同文化,笑点都不一样,得做本地化处理。

第一批,我们签下6个网红,迅速投入创作,每个号打造不同的人设,分开箱、搞笑、剧情等等几个方向,一切都是在为直播带货做准备。

11月,我们发出第一条内容,一周便收获100万播放量。第二年3月,我们就养成了100万粉丝的账号。但是,平台上购物车的进度一推再推,直到2022年3月,TikTok才在越南正式开通了购物车功能。因此,公司真正打开局面是去年的事了。之前,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做铺垫,等购物车开了再做,那肯定就来不及了。

打造“越南薇娅”

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把素人培养成网红,再把网红变成电商头达。这个链条没有断过。

第一步,将素人培养成网红,我们已经很成熟了。我们在面试环节就很严格,我们会问对方,你的特长是什么,你想做什么,考量对方的吃苦能力。最常遇到两种情况:有些人说自己擅长化妆,但并不想做化妆的内容;还有些人说自己擅长化妆,但你会发现他化得不怎么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放大自己的特点。比如一些人的鼻子比较塌或者眼距比较宽,通过化妆可以弥补这一切。我就会建议,你要把这个缺点展示给用户,然后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化妆弥补。但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他们不希望展示自己不好的一面。

一般情况下,面试,外加两三个月的试用期,就能知道一个人适不适合干这件事。适合的话,我就会跟对方讲得更清楚。

但第二步,把网红变成头达,其实是需要一些运气的。不是每个网红都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它不太好总结出方法论,能总结出30%已经很厉害了。这个人要足够努力、聪明,他的形象和人设要能跟带货这件事互相匹配,他的粉丝要对他有极强的信任感——这些是可以总结的,但比如他的亲和力、观众缘等等,这些东西是很悬的,这真是3分人为,7分天注定。

这是一个要不断地去尝试的事,是非常吃力且不怎么讨好的事。只是说,它一旦做成,性价比就会比较高,但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我们选择了最难的路。

当大厂出来的中国老板碰上坚决不卷的越南打工人-02
黎叔机构的网红

我们打造了头部网红雅莹,把她打造成“越南薇娅”,她有260万粉丝。雅莹有她的特质。首先,她是华裔,能听得懂中文,能看所有中国的直播,她就可以自学。第二,雅莹之前是空姐,她后来做到了乘务长。空姐这个职业在越南非常受年轻人欢迎,大家觉得空姐见多识广,比较识货,所以她的人设就很好。再就是她天然的气质,她之前发过一条视频,对着手机镜头讲故事,结果大家的关注点都是,“姐姐,你用的是什么化妆品?”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她的这个特质,坚持认为她是有机会的。这就是玄而又玄的东西。我们公司也有一些粉丝量比她大的号,但在带货这件事情上,没有一个人做得比她好。

去年年底,我们开始盈利了。结果雅莹出事了。当时她被一家国际化妆品品牌质疑卖假货。我们的产品没有问题,货盘是平台推荐过来的。但网上的声量太大了,平台要求我们先不发声,等他们的正式声明稿。在一片向好的时候,我们只能强制减速等待。后来平台发布了声明,但那份声明非常无力,允许消费者退货,相当于默认了这批货有问题。雅莹现在还在直播,但弹幕中依然充斥着质疑声,污名化很难消除,数据恢复得很缓慢,只到之前不到1/10的状态。

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救得活,但没办法,总得做下去。其实如果你一直亏钱,一直苦着,遇到这种情况,你可能会觉得还好。但你过过一段时间好日子,有过希望,再失望,这个落差会让你特别难受。

公司变化最大的是老板

刚到越南大半年,我非常不习惯。我是互联网大厂训练出来的,习惯内卷,习惯将每件事情分解、分解、再分解,优化、优化再优化。

来到这边,我每天都很焦虑,早上9点钟,我到公司,没几个人到。10点多,人慢慢齐了,12点钟吃饭。然后大家就开始齐刷刷地把垫子铺在地上午睡。我没有午睡的习惯,那两个小时格外难熬,看着他们睡,我不能出声、不能走动,只能一个人坐在那儿,怕吵着大家。后来,我只好出去溜达,等他们睡醒我再回去。

下午2点左右,大家起床干活。到了四五点,陆陆续续有人往沙发上坐,聊天说笑。一到五点半,所有人都去地库,骑摩托车走了,公司又剩下我一个人,我又开始惆怅、焦虑。下班后,他们从不回工作消息,心情好可能回你一句“不方便看消息”,多数情况下没人搭理你。我后来规定所有商务群必须把我拉进去,我来及时回复客户。他们遇到问题不会主动提前问我,主观能动性和抗压性都比较差。

半年之后,我已经慢慢接受了他们的工作习惯。我跟自己和解了,你是客人,客随主“变”,我开始调整自己去适应他们。

当大厂出来的中国老板碰上坚决不卷的越南打工人
黎叔开会中

越南对我的改变,是随着各种事情不断渗透。发生一次,我就会调整一次自己的工作方式。比如,一开始,我在公司组织培训,一条一条地跟大家讲为什么要做这个内容,意义是什么,我一边讲,我的合伙人一边帮我翻译,但底下没人跟我互动。我希望把培训固定下来,但连续几次都没有效果。人家一到下班时间就想走了,你讲的东西,他们没当回事。

我现在也不给员工开培训了。培训这件事情挺悖论的,第一,你跟人家讲的东西,他们不一定能听懂,很多东西光讲是没有意义的,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检验。你只需要去看他们做的效果,不断地帮他们优化就好了。

还有一次,一位还在上高二的小姑娘给自己办了休学,来了我们机构,她的流量一直起不来。我给了她一个建议,让她教越南女生如何拍照。她一个月涨了100多万粉丝。我跟她说,你现在拍这个内容很简单,光听别人怎么教你是第一步,接下来,你要知道自己该拍什么样的内容。我让她去看中国抖音,让她挑出10条内容给我,我来帮她看看行不行。她第一周挑了10条,只有3条可以,我就跟她讲为什么这3条可以,其他不可以,让她再去挑。第二周,她挑的10条里面有一半都可以。我再跟她讲一遍。第三周有8条可以,已经完全可以支撑她一日一更了。我特别开心。

结果第三天,她说我要离职了。我都懵了。

合伙人跟我说,小姑娘说老板对她不好,老板针对她,别人下班都不需要做这些事情,只有她要自己去找东西,老板不喜欢她。

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大家只会说老板肯定是看上她了,不然为什么手把手教她。但她的反应是“我要离职”。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再也不会让我的员工去干这样的事情。我知道他们对这种事情有误解,这对他们要求过高,或者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

发生类似的事情,我就会改变自己。整个公司我是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我渐渐明白,他们的“不卷”不是“懒”,他们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才是应有的状态,是国内过来的我不习惯,不是他们的错。

现在,客户跟我说,一个项目三天得做成。我会说,那不行,没有一周做不成。我会去管理客户预期。我把自己的上班时间也改了,一般情况下,我工作到凌晨,下午三点多再去上班,这样,我就只用焦虑一次——在听到下班时“嗡嗡嗡”的摩托车声时。

大厂裁员,老同事病急乱投医

2022年,我的很多大厂老同事被优化了,那时我感触挺深的。我觉得如果我当年不离职,混到那个时候也差不多到头了。他们都挺焦虑的,三十七八面临失业,怎么可能不焦虑?而且从大厂出来,这个年龄段也很难再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工作了。

有些人跟我说,黎叔,我来找你好不好?我说你别来,你来了也没用,我本来就要招一个专业的人,你也不会,我也不咋会,那来干嘛?我的老同事显然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我承认大家的学习能力都很强,但是来这儿跟谁学?再怎么样也应该是从国内学完过来,唐僧也是要去西天取经才能回来传经的对吧?我说我养不起你,你就踏踏实实在国内找工作,你们要是有事想合作那好说,来我这儿打工,拉倒。这就是病急乱投医。

当大厂出来的中国老板碰上坚决不卷的越南打工人-04
黎叔的员工们在会议中

我之前在大厂的工作经历一直像创业。最开始我们做门户网站,公司要求我们把它做进三大门户。我们300来个人,花几年时间做到了。后来做新闻客户端,我们又是追赶的角色,相当于又是一次创业。

我要离职时,公司的各项业务已经相对稳定了,大家都把KPI视为本命,作为老员工会觉得不舒服,我们更希望在这里做的是对的事,而不是追求KPI的事,或者老板要做的事。最初,我虽然是个普通员工,但审批流程到了CEO那里,我可以直接在内部通讯工具上跟他说,老板,有个审批在你这儿,麻烦你批一下。但到了现在,就会有各种程序。别说普通员工了,总监都不可能直接去跟CEO说话或者写邮件。

这种感觉让人不太舒服,创业氛围和成就感对我来说挺重要的。来越南以后,我重新体会到了成就感:在一个人口一亿的国家,我们做出了单号1000多万粉丝的账号;把雅莹孵化成“越南薇娅”,我们的成就感也很大;因为我们价格高,客户一开始选择了别的合作伙伴,但等他到我们这儿试一试,我们迅速让他们起死回生,这不也是成就感?如果这件事情一直没有成就感,可能我早就放弃了

招人,不指望优秀,及格就行

我现在的痛点,就是从国内招不到人,降低标准和提高薪水都不行。

其实我的要求很聚焦,就是要求对方是做直播运营专业的人。我不指望招一个90分的人,只要你在国内有个六七十分的水平就够了。我手上曾经收到过几百份简历,但当得知这份工作要到越南时,大家就都拒绝了。很多人以为我是骗子,觉得这是电信诈骗,有人担心过来之后腰子不保。还有人说,如果我到那边去,我跟国内就脱节了,其实还是对这边不太信任。

脱节是肯定会脱节的。国内现在竞争激烈,你在越南待上3到6个月,再回国就跟不上节奏了。最后,只有一个男孩愿意过来。

这个男孩是95后。我能明显感觉到,他跟我这种80后的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就是比较喜欢自由。如果公司业务不佳,把他裁掉,他就是去找下一份工作而已。他来到越南,立刻开心地融入这个环境,现在每天下午一两点才到公司。

我没有怪他的意思,我的想法就只是我的想法。他能更努力,我肯定很开心,但只要他不懈怠,或者说不应付,我觉得就ok了。人不能跟环境较劲,只能和解。过去在互联网大厂,我的团队也有二十来人,里面也有很多90后、95后,我觉得他们都挺努力的。当时招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百里挑一,甚至都不止。但现在我的想法变了,不能强求所有人用大厂标准来做事。

之前我做直播分享,弹幕里好多人说,黎叔好牛,我要是年轻多少多少岁,我肯定也出去了。这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但2019年,我出国的时候已经38岁了,有老婆有两个孩子。我觉得不要给自己那么多理由,其实你就是惧怕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ID:bosszhipin)”,作者:巴浪愚,原文标题:“当大厂出来的中国老板碰上坚决不卷的越南打工人”,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发布。

六月线上分享会 | 出海中东,跨越十年的变与不变

出海中东到底意味着什么?笼统理解中东自然不可取,但细分下来,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市场又是哪些?在中东 To C 是一个“用户高消费,市场低竞争”的市场,真是这样吗? To B 的可能性我们又看得到吗?看好中东的你,又是拿什么东西在支撑你长期下注和判断的?

6月20日,36氪出海将举办“出海中东,跨越十年的变与不变”线上闭门分享会。我们邀请到了来自中东母婴电商 hibobi、金融科技社区 Finoverse、关注中东的投资机构易达资本和迪拜商会的嘉宾,共同讨论在这个新的时间节点,“出海中东”真正值得剖析的议题。欢迎扫描图片中二维码,报名参会。

出海中东,跨越十年的变与不变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2000位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出海人加入。在出海社群里,我们面向群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申请入群,一同出海!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TikTok 案背后, 是更多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们,将集体迎来一个并不乐观的信号。

    社交文娱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