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海外储能市场需求极为旺盛,其中工商业储能增速尤为显著。
8 月中旬,阳光电源传来利好消息,其已与 Roca 集团旗下子公司 MOBS 和 TCCO MC 正式签署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协议。
根据协议,未来三年,阳光电源将在巴西各地部署规模达 400MWh 的电池储能系统,该项目精准聚焦巴西工商业(C&I)领域,总投资额约 5 亿雷亚尔(约 6.63 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阳光电源只是中国企业加大力度竞逐海外工商储的一个缩影。
2024 年以来,随着海外工商储市场加速释放,中国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不同于传统的源网侧表前市场,表后工商储市场因客户较为零散,曾未被阳光电源等巨头重点关注,但自 2024 年起,阳光电源、比亚迪等越来越多巨头开始聚焦海外工商储市场,中国巨头企业纷纷抢滩这一市场。
在出海狂潮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巨头与中小企业在工商储赛场上共舞。
01头部企业竞逐海外工商储
其实,上述订单并非阳光电源首次在海外工商业储能市场发力。
自 2024 年以来,阳光电源大力部署海外工商储,积极与各地合作伙伴携手拓展市场。在澳大利亚,阳光电源与 Raystech Group、Solar Juice Group 签署了 1.7GWh 的工商储分销协议,借助当地合作伙伴的技术专长和物流能力,推动储能系统在澳大利亚工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而回溯至今年 6 月 19 日,阳光电源还宣布与意大利著名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PM Service S.p.A. 建立全新的战略分销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协议,PM Service S.p.A. 将购买 100 台 ESS PowerStack,阳光电源会在 2025 年全年有序完成交付。
从市场宏观数据来看,据相关报告显示,2025 年欧洲储能新增规模预计可达 3.6GWh,同比增速超 60%。在补贴政策以及动态电价机制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欧洲工商业储能的内部收益率(IRR)有望攀升至 15% 以上,投资回收期也大幅缩短至 3-4 年。欧洲凭借强劲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以及居高不下的居民用电价格,有力推动了工商业储能与户用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
将视角转至亚太地区,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迅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升级的需求极为旺盛。以越南为例,预计 2025 年其工商业储能市场规模将突破 5.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38%;亚非多地政府强制要求新建风电、光伏项目需配套 10%-20% 的储能设施,这一政策导向吸引了阳光电源等众多中国企业纷纷入驻。
无独有偶,海辰储能近日宣布与巴基斯坦知名电力系统集成商 The Imperial Electric Company (Pvt) Ltd.(简称 “IEC”)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约定,将在巴基斯坦市场分销 1GWh 的户用及工商储产品。依据协议,海辰储能将为 IEC 提供先进的储能产品以及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助力 IEC 在巴基斯坦市场大力拓展户用及工商业储能业务。
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预测,2025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预计在 420-450GWh 区间,增速超 30%;储能系统出货量预计达 240-260GWh,增速超 40%,且 2026 年中东、欧澳印等地区将接棒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海外储能需求持续向好的大环境下,国内企业的出海前景颇为可观。
在全球范围内,阳光电源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不断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其储能业务在海外市场成效显著,2024 年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达 28GWh。在布局海外工商储的过程中,阳光电源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的产品优势,另一方面借助本地化的合作伙伴,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客户,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海外工商储市场布局网络。
同样,中国越来越多头部企业在工商业储能出海方面表现活跃,呈现出多维度、多区域的拓展态势。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在工商业储能领域同样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欧洲市场,宁德时代与当地的能源企业合作,为工商业用户提供高效的储能解决方案,助力其降低用电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在德国,宁德时代参与了多个工商业园区的储能项目,通过储能系统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消纳和电力负荷的平稳调节。
比亚迪在工商业储能出海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比亚迪以其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为依托,将储能业务拓展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市场,比亚迪与当地企业合作,针对东南亚国家电力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电价波动较大的特点,推出了定制化的工商业储能系统。
亿纬锂能同样在海外工商业储能市场积极发力。其聚焦于高增长的海外市场,通过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快速切入市场。在美洲市场,亿纬锂能与美国的一家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工商业储能项目。
这些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网标准、气候条件、用电习惯等,对储能产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同时,积极获取当地的产品认证,确保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在合作模式上,大多选择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和经验,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提高项目的推进效率。
02出海新生态:中小企业与巨头齐头并进
就工商业储能与大储出海而言,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
相似点在于,都面临着海外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标准认证等挑战,都要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建设方面下功夫,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但不同之处也较为明显,大储项目通常体量巨大,主要应用于发电侧和电网侧,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以及项目经验要求极高。
因此,一直以来,海外工商储是中小企业出海的优势战场。
今年 3 月,在意大利里米尼国际可再生能源展(K.EY)现场,赢科数能接连与意大利、罗马尼亚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总签约规模超过 1.1GWh,预计订单额超 10 亿元,覆盖工商业储能等多个领域。
同样在该展会,思格新能源连续完成多项战略签约,累计储能规模超过 1.2GWh,与北欧最大光伏设备分销商 Aprilice 正式签署 1GWh 储能框架合作协议,覆盖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项目。
自 5 月德国慕尼黑 Intersolar 展会结束以来,特隆美储能在欧洲及全球市场已连续获得多个工商业储能订单,一个月内订单总额超过 1 亿元人民币。德国慕尼黑 Intersolar 展会后,特隆美储能客户开发拓展及订单转化仍在持续推进中,新签项目涵盖数据中心、工业园区、通信备用电源、光储融合应用等多个典型场景,涉及奥地利、爱尔兰、尼日利亚、新西兰、刚果金、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
8 月,零探智能正式确认将在东欧部署一套 15MW/30MWh 的储能系统,将于 2026 年第二季度正式投运,并由零探智能欧洲本地服务团队负责运维和售后。
工商业储能项目更贴近终端用户,规模相对较小但数量众多,更注重产品的定制化服务、安装便利性以及针对工商业用户用电特点的优化,像阳光电源与巴西 Roca 集团合作的 400MWh 工商业储能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巴西工商业用户的用电习惯、电价政策等因素,为用户提供诸如电力套利、提升供电稳定性等个性化解决方案。
随着海外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企业在工商业储能领域的出海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03工商储出海机遇背后的多重挑战
中国工商储企业出海势头迅猛,但这片蓝海市场并非坦途。
从巨头到中小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均面临着来自市场环境、技术标准、运营模式等多维度的挑战,这些难点既考验企业的全球化布局能力,也成为筛选优质玩家的 “试金石”。
海外工商储市场的政策复杂性远超国内,成为企业出海的首要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储能产品的准入标准、认证体系差异巨大,仅欧洲市场就存在 CE 认证、TÜV 南德认证、英国 G99 标准等多重门槛,企业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完成针对性认证。
贸易壁垒同样不容忽视。部分国家为保护本土产业,通过提高关税、设置本地化率要求等方式限制进口。此外,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部分国家将储能纳入 “关键基础设施” 范畴,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和项目参与设置隐性限制。
工商储市场的终端客户涵盖制造业工厂、商业楼宇、数据中心等多个场景,需求高度分散且个性化极强。
欧洲的中小型企业更关注储能系统与屋顶光伏的协同调度,以实现 “自发自用 + 余电上网” 的收益最大化;东南亚的制造业客户则将供电稳定性放在首位,要求储能系统具备快速切换的备用电源功能;而北美市场的商业楼宇更看重储能系统的智能化管理,需接入当地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峰谷电价套利。
这种碎片化需求对企业的产品迭代能力提出挑战。阳光电源、比亚迪等巨头虽能通过技术积累推出模块化产品,但针对特定场景的定制化开发仍需投入额外研发成本。中小企业则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实力,难以快速响应多样化需求,往往只能聚焦单一市场或场景。
储能系统的生命周期长达 10-15 年,运维服务直接影响客户体验和项目收益。但海外市场的服务网络建设滞后于产品出海速度,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虽通过与本地服务商合作覆盖部分区域,但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合格的运维团队稀缺,导致设备故障响应延迟、维修成本高企。
更复杂的是,不同地区的电力技术规范差异较大,中国工程师需重新熟悉当地的电网架构和操作标准,而跨境技术支持又面临时差、语言沟通等障碍。部分企业因售后不到位,甚至出现项目验收后无法获得尾款的情况,直接影响资金周转。
资金层面,工商储项目虽单体规模小于大储,但分散的项目布局导致资金占用周期长。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海外项目的预付款比例通常仅为 10%-20%,而垫资周期长达 6-12 个月,远超国内项目的 3-6 个月。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不仅要与特斯拉、Fluence 等国际储能巨头竞争,还需应对本土企业的崛起。欧美本土企业凭借对市场规则的熟悉、品牌影响力和本地化服务优势,在中小型工商储项目中占据先发地位。
工商储出海的难点本质上是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冲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构建 “产品 + 服务 + 生态” 的立体化能力。巨头企业可通过海外建厂、并购本地服务商实现供应链和服务网络的本土化;中小企业则可聚焦细分场景,与当地渠道商形成深度绑定。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那些能平衡标准化与定制化、技术实力与服务能力的企业,终将在海外工商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来自高工储能,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图 | Midjourney
近期发布
在全球经济复杂格局的当下,英文报道不仅是向海外客户和消费者传递价值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沉淀。英文媒体 KrASIA(kr-asia.com)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商业和文化。英文网站约60%的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的商业人群。KrASIA 通过优秀的搜索引擎优化,专业的英文内容和可靠的社交媒体矩阵,以及全球顶级信息数据平台彭博终端和道琼斯 Factiva 等外部收录平台,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如果您的公司对英文传播有相关需求,或者希望与 KrASIA 合作提供出海服务,欢迎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KrASIA 媒体服务刊例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出海人加入,他们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在出海社群里,我们为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