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人工智能

如果想认真做AI,就要把硬件做出来

深度观察 

OpenAI与苹果旧将合作,目标出货1亿台。
分享:

OpenAI至少已经是第二次与苹果旧将合作了。上次是Humane的AI Pin,以惨败收场;这次是io,已经有了原型,目标出货1亿台。

硅谷曾信奉“真正认真写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苹果一度是这一信仰的受益者。硬件公司io的灵魂人物是苹果前设计总监Jony Ive,操刀过iPhone与iPad等产品,创造了用户与移动互联网的全新交互方式。可以说,没有iPhone,就没有App。继任Ive原先在苹果的岗位的Evans Hankey,以及曾领导 iPhone 产品设计的Tang Tan也加入了io。

也许,想把AI真正做好,也需要先把硬件做出来。OpenAI+io,差不多可以算是地球上最强硬件团队与AI团队的组合了,看起来很有希望。再加上苹果如今迟迟拿不出自己的AI,连Apple Intelligence是什么都含糊其辞,用户们已经“粉转黑”,多么希望离开的Ive,替自己去实现对库克的“复仇”啊。于是,这笔交易迅速吸引了市场目光。

但目前OpenAI与io合作的第一款AI硬件的确凿信息少之又少。通过梳理媒体报道,我们知道的是:

• OpenAI收购的是Ive的硬件公司io,而不是设计公司LoveFrom。来自io的55名硬件工程师、软件开发人员和制造专家将加入OpenAI。但Ive本人不加入,通过LoveFrom承担OpenAI包括软件在内的更广泛的产品的设计。

• 新硬件部门将由OpenAI产品与合作副总裁Peter Welinder负责,他直接向奥特曼汇报。

• 去年,OpenAI已经在io持股23%了。这次,OpenAI没有花费它宝贵的现金,而是拿出50亿美元估值的股权来换,两笔交易总价65亿美元。OpenAI新一轮估值投前2600亿美元。

• 新产品已经有原型了,奥特曼曾将它带回家把玩,而且已经和供应链谈判了几个月了,有望在2026年公开。它的形态可以“让消费者超越屏幕”,可以放在桌子上,不是手机,也不是眼镜。

• 它并不是一款利基产品,虽然不急着一出来就取代iPhone,但目标出货量是1亿台。以后会有“设备家族”。

• 一旦泄露,它将很快被竞争对手复制。

奥特曼与Ive想要拿出超越iPhone的硬件来,不是新鲜事。2023年9月,媒体就曝光两人在旧金山就这款产品的外观举行头脑风暴。Ive的出发点是打造一款对屏幕依赖程度较低的交互式计算设备,他有减轻手机成瘾性的“道德责任”。2024年9月,Ive证实合作存在,着手通过生成式AI让新的计算设备成为可能。今年4月,媒体曝光奥特曼有意支付5亿美元收购io,当时后者一直在研究不同的概念的AI硬件,包括智能家居;但初衷未变,就是在保证提供核心通信和生产力功能的同时,将用户从不间歇的屏幕与通知中解放出来。

简言之,Ive想要全新的、高效的、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而奥特曼的OpenAI有机会替他实现这一点。而且,2023年到2025年,大模型的性能仍在提升,它所带来的交互体验,也从单向的对话式的ChatGPT,进化到了网状的更主动的Agent。

同样,奥特曼也追寻新的AI硬件已久。用户依然需要打开网页、敲字输入,这不是真正的AI 时代。如果要在AI时代构建数十亿用户规模的消费者产品生态,新的硬件是意味着主动权在手的更大市场空间的平台。

此前,OpenAI投资了人形机器人领域1X、FigureAI和PI,原生AI硬件初创企业Humane,以及由摄像头业务转型的Opal,等等;还重新组建了机器人团队,挖来了Meta智能眼镜前负责人。今年2月,OpenAI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一系列AI驱动的消费电子设备的商标申请。

但迄今为止,没有人真正成功。Ive的前同事们也不行。Humane的两位联合创始人也来自苹果,尽管名气没有Ive那么大,但也相当资深,一位是为苹果干了20年的设计,一位担任苹果的软件工程总监;团队半数以上都是苹果前员工。当时预期这家公司的产品AI Pin,可以大量调用GPT应用商店里的GPTs。但最终GPTs与AI Pin都没能做起来。

问题变成了怎么把硬件做出来。简单的照搬成功经验并不可行。Ive称像AI Pin的“产品中缺乏新的思维方式”。但他没有提点一下,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新思维。

在产品真正出来前,市场会有很多想象空间。比如已经有人想到了:

• 它也许可以通过GPT-4o捕获环境声音,用自然的人声,或许是用户自己的,与环境实现交互;

• 也许拥有摄像头,可以像谷歌最新发布的Gemini Live那样,感知环境变化;

• 也许还会有传感器,就像苹果的Vision Pro那样,感知自己的姿态变化;

• 记忆很关键,可以将硬件听到的、看到的,以及用户在上面的日常操作储存起来,抽象出用户特征,驱动个性化的推理与预判;

• 语音的输出是线性的,面对生产力场景,耗费太多用户时间,也许满足不了Ive的要求,那么,如果没有屏幕去呈现较高的信息密度,就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体。

它要足够强大,足够小巧,足够省电。Ive帮OpenAI打造的“口袋里的智能体”,要突破规模量产的消费级AI硬件的不可能三角。

替代手机、记忆功能,这都要求它是移动的,这样才能覆盖用户完整的活动时间与空间。像苹果Vision Pro或Meta的Quest这样的设计恐怕不行,它们同样试图以空间计算创造新的交互方式,但显然更适合坐在沙发上玩。要覆盖长时段的使用,尤其是实时主动感知与准确推理,就还要保证续航。

尽管OpenAI声称第一款产品没有取代iPhone的计划,但1亿台的目标意味着它远远比第一款iPhone要更成功。苹果实现年销售1亿台iPhone的记录,发生在2012年,当时已经更新到iPhone5。这意味着OpenAI的这款产品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iPhone基本能实现的任务,或拥有iPhone尚没有但用户一体验就离不开的功能。

传统的“可穿戴设备”正在重新接受AI的改造,包括手表、手环、首饰等等,身上能想到的部位几乎都试过了。目前行业最成功的尝试,就是智能眼镜。在今年的CES上,大量智能眼镜涌现,来自中国的雷鸟创新、Rokid等纷纷亮相。但全行业累计相加,也远远没有达到1亿台的程度。自2023年10月首次亮相以来,Meta已售出200万副Ray-Bans眼镜,并计划到2026年底每年生产1000万副Meta眼镜。

谷歌眼镜也在Gemini的“通用AI肋手”帮助下重启了。昨天的I/O大会,当谷歌宣布Gentle Monster和Warby Parker成为自己智能眼镜合作伙伴的时候,你就能明白它明显是冲着Meta去的,后者的合作伙伴包括EssilorLuxottica和Ray-Ban。扎克伯格曾经多次声称,智能眼镜是人工智能的绝佳载体,是十年后替代智能手机的“圣杯”。

他说的还是交互。扎克伯格的核心逻辑之一,就是智能眼镜是个性化的,时刻在现场,但又不会割裂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也就是,交互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的时候,它会逐步隐退到背景以外。

不知道Ive是否认同这种交互原则?至少他认可,新的AI硬件“不会引人注目”。但他的新产品又不是智能眼镜,甚至他对于任何能戴在身上的物品都持怀疑态度。

到目前为止,那些交互方式上引人注目的AI硬件,往往高开低走。AI Pin与Rabbit R1是口碑翻车最严重的两款。本质上,它们只是换了壳的类ChatGPT工具,以语音或光线生成来自大模型的回答;它们至多只能取代iPhone上某些应用频次不高的工具。使用它们,需要频繁抬手当作屏幕,或者将硬件当成对讲机。这些往往是令人感到多余的交互动作。

还有部分AI硬件,只进入垂直领域。完成一种任务,只需要相对固定的传统的交互方式。不够新,但也不刻意。Plaud与NotePin主打长续航多语种转录摘要,是生产力工具,取代录音笔的市场地位。但它们面临来自传统的智能手机与应用市场的挤压。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萌友智能的Ropet,GROOVE X的LOVOT,Casio的Moflin,TCL的AI ME;机智连接的Plaud与NotePin,字节跳动的Ola Friend;可触未来的Looi;仙瞬科技的Halliday,魅族的StarV Air,雷鸟的V3,灵伴科技的Rokid

还有不少小型团队,放弃了去卷那些不必要的功能边界,只是在核心功能上,附加弱交互的AI情绪价值。比如主打AI陪伴的Ropet与Looi,前者是毛茸茸的萌宠,没有AI都能卖的不错,大模型让它有了宠物该有的灵气,定位于语言沟通中无法捕捉的弱陪伴场景;后者的主业是移动设备的支撑与充电,手机连上去后,屏幕上会出现表情,根据环境与互动变化,它还能成为一个自动追踪的摄像头支架。

不同的AI硬件承载着对AI应用的不同的期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必看起来和用起来都像一个“智能体”。Ive当年与乔布斯一起设计iPhone于2007年推出,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让全世界几十亿人整天盯着手机屏幕看,Ive能设计出自然伴随人类的“智能体”硬件,颠覆iPhone吗?

头图 | Unsplash

本文来自未尽研究,作者:未尽研究,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近期活动

活动|“深入解析印尼500亿美元医疗市场机遇”线上分享会火热报名中

为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把握印尼市场机遇,36氪出海将携手印尼市场拓展与创新服务平台 Lestari 推出系列主题活动。首场活动于6月4日下午2:00在线上举办,将聚焦印尼500亿美元医疗市场,邀请印尼政府代表解读医疗行业增长潜力及政策激励措施,为出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洞察。本次活动特别开放 Zoom Webinar 参会席位(名额有限),参会者能够与演讲嘉宾进行互动及问答交流。如果您希望参与,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此处”填写表单报名。活动报名将于6月1日23:59截止。

近期发布

KrASIA 英文媒体服务助力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

在全球经济复杂格局的当下,英文报道不仅是向海外客户和消费者传递价值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沉淀。英文媒体 KrASIA(kr-asia.com)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商业和文化。英文网站约60%的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的商业人群。KrASIA 通过优秀的搜索引擎优化,专业的英文内容和可靠的社交媒体矩阵,以及全球顶级信息数据平台彭博终端和道琼斯 Factiva 等外部收录平台,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如果您的公司对英文传播有相关需求,或者希望与 KrASIA 合作提供出海服务,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填写表单,获取 KrASIA 媒体服务刊例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出海人加入,他们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在出海社群里,我们为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TikTok 案背后, 是更多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们,将集体迎来一个并不乐观的信号。

    社交文娱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