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人工智能

中国AI,全球掘金

深度观察 

我们不是“出海”,而是全球化。

——领读语来自36氪出海运营
浦娜
查看「36氪出海·领读」的全部内容 >>

分享:

AI 图像应用 Fotor 创始人段江很难想象,在2023年,他的公司会瞬间被拉回中国 VC 的关注焦点。

“门槛要被踏破了。”他对智能涌现表示。从2023年底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家投资机构找上门来,热情地寻求融资合作。

但回到两年前,光景完全不同。在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做 PC 端图像编辑平台的 Fotor,可以说走了一条“非主流路线”——不像移动端 app 那样烧钱、做大规模、扩品类,而是一头扎下去,只做图像编辑这个细分赛道。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 VC 视野之外的项目。”段江说。因此,此前的两轮融资到退出期后,Fotor 几乎用了账上所有的钱回购老股,以换取更自由的经营度。

直到生成式 AI 出现。

在感受到文生图的热度之后,Fotor 在原有产品之上迅速上线了 AI 功能,这甚至比文生图巨头 MidJourney 还要快——当时的 MidJourney 只有 Discord 版本,还没有面向更广大的 C 端用户版本。

Fotor 因此收获了超过7倍的增长,一跃升到全球 AI 出海应用前列,如今的月访问量高达千万。

如今,在各类全球 AI 应用榜单上,常有后知后觉的惊喜:原来这么多 AI 应用,都是来自中国团队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有规模有利润,“闷声赚大钱”的案例屡见不鲜——团队规模保持着10人以内,每月最高可有百万美金收入,人效极高。

如果说2023年初,出海做 AI 还是只是少数冒险者的游戏,那么到了今年,国内几乎没有做 AI 应用的人,能不思考出海。

“不出海,就出局。”曾有创业者这么对智能涌现说。

时至今日,不少玩家已经开启了全球航程,不仅是独立开发者、创业公司,还有资源雄厚的大厂:字节、拼多多、阿里等大厂不只是小试牛刀,从2020年开始,伴随着电商跨境出海大盘飞涨,如今出海已经成为他们当今的核心命题。

对崭新的 AI 原生应用,“出口转内销”成为一条现实路径:厂商们常选择在国内外发布不同的版本,在国外先行一步,跑通PMF,再回到国内市场进行耕耘。

一个典型例子是字节旗下的扣子/Coze。2023年12月,字节正式在海外上线一站式 AI Bot 开发平台“Coze”。而到了今年2月,字节跳动才在国内正式推出一站式 AI Bot 开发平台“扣子”,上线不久,就已经达到数百万下载量。

对创业公司来说,出海则是那个更加确定的方向。

在国内极其低调的大模型独角兽 MiniMax,应用层就着重发力出海方向。2023年,MiniMax 发布了星野和 Talkie 两款 AI 社交应用产品,分别对应国内和国外版本。

其中,Talkie 从发布以来,曾位居美国 Google Play 非游戏下载总榜 Top 5,据点点数据,自 2023 年6月上线以来,Talkie 累计下载将近1400万(不包含中国大陆)。

甚至一些老牌的 SaaS 公司——如神策数据、影刀 RPA 等,也都从去年开始选择将产品与 AI 相结合,出海日本、东南亚等市场。

在生成式 AI 如火如荼的当下,为什么出海会迅速成为共识?在这篇文章中,智能涌现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AI 出海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生成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
  2. 目前出海的群体,画像是什么样的?
  3. 哪些赛道是 AI 出海的热点?商业模式有何不同?

比起国内,出海的项目要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业务壁垒?

一、“不是出海,是全球化”

“我们不是‘出海’,而是全球化。”从2023年到2024年,智能涌现聊到的大部分AI出海项目,都会首先纠正这一说辞。

2024年,出海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出海经历了从移动互联网的 App 出海,到实体出海(跨境卖货)的历程。

从 Day 1 开始做全球化,是这波生成式 AI 浪潮的一大创业特点。

但在此前,这还不是中国出海的主要叙事逻辑。

第一代互联网出海可以追溯到2013年,先是工具类应用如 UC 浏览器、猎豹清理大师等产品走出国门,属于是“拓荒阶段”,玩家们开始了解国外 app 生态的不同玩法,包括渠道构成、收费等初步商业化动作。后来,中国出海热潮再经历了多个主题切换,拓展到 Fintech、跨境电商、物流等赛道。

“时光机效应”是这一时期常被提及的词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这些赛道的出海都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创新,扩散到互联网基建稍微落后的地区——如在线支付、虚拟信用卡业态输出到东南亚、拉美等等,跨境电商 SHEIN 更是火速崛起,这更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以及制造业的能力溢出。

但如今的 AI 出海不同。

本质上,AI 所代表的技术出海热潮,意味着中国出海来到了新阶段。“时光机效应”再难复现——由于领域太新,中国创业者从第一天起,就和全球创业者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比如,在 ChatGPT 发布后,知名 AI 插件应用 Monica.im 的创始人肖宏就立马收购了当时火爆全网的插件 ChatGPT for Google,并且进一步打造了 Monica.im,成为如今出海 AI 应用“顶流”,用户达百万级别。

从创业思路上,创业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像跨境时期的卖货,AI的地域属性也没有那么强。智能涌现遇到的许多出海项目,都追求从Day 1开始做全球市场。“做一个好产品,打遍天下”是大家的普遍追求。

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为什么这波出海浪潮在此时出现?

从客观生产要素上看,中国确实已经满足了多个条件。

如果说过往数十年,中国通过发展制造业,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产业链,那么现在,中国的 AI“供应链”也日渐成熟。

这直观体现在人才规模——在智能涌现访谈和多位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访谈中,“工程师红利”一词被频繁提起:在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积累了大批有行业 know-how、技术成熟的软件工程师。

据乔治城大学沃尔什外交学院(CSET)的一项研究,仅在2020年,来自中国的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达到357万,在全球都是遥遥领先。

细分到 AI 领域的人才数量,华人群体更加活跃。在2022年“AI 2000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中,华人数量超过三分之一。无论是 Google、Meta 等大厂,OpenAI、马斯克旗下的 xAI 等头部大模型厂商,还是 HeyGen、Pika 等明星项目,核心团队里都有不少华人身影。

其次,AI 并不像外卖、电商等赛道那样与线下业态结合紧密,地域性不强。这也导致 AI 创业的“小团队”、“一人公司”趋势越来越明显。

许多小型团队甚至独立开发者(Indie Hacker),只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想法,借助 AI 工具的力量,就能迅速搭建起一个项目,并且借助 Product Hunt、Twitter 等渠道,推向全球。

智能涌现曾经采访过的 FlowGPT,创始人党嘉成在短短3天之内独自开发出 AI 社区的 demo。而生成式 AI 视频赛道的明星项目 Pika,在估值达到2亿美金时,核心团队只有4人。

而出海是个很大的地域概念,如今 AI 出海主流方向包括美国、东南亚、中东、日本、拉美等市场。就以美国市场为例,无论是钱、人、市场环境,都是 AI 应用的最佳土壤。

一方面是钱,生成式 AI 创业虽然看着火热,但真正投入到这一领域的资金并不如想象的多。

据 CB Insights 2023年报告,2023年,中国 AI 领域投融资数量约为232笔,同比下降38%;融资总额约为20亿美元(约合142.45亿元),同比下降70%。而据智能涌现不完全统计,仅仅是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四家大模型厂商,2023年的总融资金额就超过83亿人民币。

这会显著影响 AI 创业者的市场选择。几乎所有的 AI 应用玩家,从第一天起就必须考虑迅速生存问题。先出海验证 PMF(Product Market Fit),是更为务实的路径。

与此同时,海外的大模型选择更为多元,创业者能够在 GPT-4 或是一些开源模型上,做对性能要求更高的应用创新。

从底层的技术能力来看,当前国内 AI 圈内的共识是:而国内头部的通用大模型,如今普遍处于从 GPT-3.5 到 GPT-4 的能力爬坡期,还需要一定时间追赶。而模型能力是否到 GPT-4,对 AI 应用来说是重要的分水岭。

一位 FA 机构合伙人对智能涌现举了个例子,此前爆火的 Steam 大模型语言游戏“海龟汤”,用户通过向大模型提问关于故事的背景,大模型只会输出“是”或“否”的答案,用户需要据此拼凑出故事全景——这类游戏在 GPT-3.5 上的输出准确度是95%左右,但到了 GPT-4 就是99%以上,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巨大。

从市场潜力看,海外对 AI 初创公司来说也更为友好。

以美国市场为例,在过去数十年,美国已经建立起极为成熟的软件创业生态。在这波 AI 浪潮中,美国也拥有最多的钱,和最活跃的技术生态。

△来源:Stanford HAI《2024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美市场的 AI 投资差距悬殊

哪怕再扩大到北美、日本、中东等市场,都有着成熟度比较高的软件市场,无论是 B 端还是 C 端,用户有良好的付费习惯,还能接受比国内市场更高的定价。

一款应用,只要能找到有痛点的细分赛道和场景,只需少部分的订阅用户,就足够养活团队,能较快实现规模化。

典型例子是出海“顶流”HeyGen。

HeyGen 是一家生成式 AI 视频初创公司,其前身诗云科技在2020年成立。不过,在2023年,HeyGen 全面转向海外,通过“用 AI 让泰勒斯威夫特说中文”等策划爆火。HeyGen 的 AI 视频产品正式上线后,在7个月内达到100万美元的 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并保持连续9个月50%的月环比增长率。到了2023年11月,其 ARR 达到了1800万美元。

此外,AI 大模型和应用在国内的不明朗预期,也是现在应用出海的重要原因。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 AI 领域从底层模型到上层应用,面临的备案、监管压力陡增,这也导致不少创业者的转向。

种种前提下,或被动、或主动,AI 出海都成了当下那个更有希望的方向。

二、谁在出海?

当前,中美都各自拥有大模型厂商,通用大模型层可以说格局初定。而选择出海的,大多是做 AI 应用的玩家——有大厂、AI 创业公司,甚至还有不少垂直赛道的玩家。

据著名风投机构 a16z 的报告,全球 GenAI 应用中,数量占比最多的,是图像、视频生成和编辑类工具,合计约50%,二是 ChatBot(聊天机器人/虚拟陪伴)。

△来源:a16z 报告

细分到国内,我们可以将出海玩家划分为四类:大厂派、AI 初创、出海老兵、垂直赛道玩家四大类。

1、大厂

在大厂玩家中,字节和百度是当前投入出海力度最大的厂商。

字节跳动延续了移动互联网时期“App 工厂”的打法,推出了一系列 AI 出海应用。从产品类型看,字节推出了包括 ChatGPT、故事生成、图像/视频剪辑、AI 开发平台等等应用,可以说是全面开花。

值得一提的是,数年前推出的老产品 Gauthmath,此前不温不火,却因为 AI 加持“翻红”——这是一款帮助学生解答课后作业问题的应用。加入生成式 AI 相关功能后,今年4月,Gauth iOS 版在美国教育类应用排名冲到了第四的位置,3月的月访问量已超过450万。

百度则在2023年7月上线了 AI 应用 SynClub,12月上线 AI 图像应用 Meiya,但随后,无论是用户量还是留存,都暂时没有见到太多声量。

阿里和腾讯类似,都是以先服务自身业务为主,出海布局还在早期。不过,在2023年12月,阿里也有推出了一款专门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大语言模型 SeaLLM。

2、创业公司

大厂之外,将目光转向创业公司和出海老兵,这是更能代表 AI 出海趋势的群体。

从类型上看,AI 创业公司所选择的赛道集中在 AI 虚拟陪伴、AI 图像/视频编辑、营销工具等等。

据非凡产研数据,2024年3月,国内出海 AI 产品访问量 TOP50 中所涉及到了22个应用类别。其中3月热门应用主要围绕图片、视频生成与编辑以及 AI 情感陪伴赛道。

在类 ChatGPT 的通用助手上,中国与海外产品仍有距离。但得益于短视频、直播等内容赛道的积累,在文生图/视频编辑赛道,中国团队表现得颇为亮眼。

据 AI 产品榜数据,3月出海访问量 Top 10 应用中,就有8款和 AI 图像、视频有关。其中,HeyGen、Fotor、Cutout Pro 等产品,在各自细分方向上都是位居全球前列的应用。比如,Fotor,在今年3月的访问量,就已经高达千万。

△来源:AI 产品榜

这些 AI 应用的显著特点在于,产品简单,团队走短小精悍的路线,人效极高。比如,提示词社区 FlowGPT 创始人党嘉成,更是在3天时间内独自写出了产品 demo,并且成功上线。

这些产品所切入的场景往往非常细分,功能看似简单,但一旦做好,就能有很高的增长和粘性。

比如,Monica.im 是一款基于 ChatGPT API 的 Chrome 插件,浏览网页时能够帮助自动总结内容、提供写作灵感、智能问答等等。Monica.im 从2023年4月上线后,到年底,用户量已达数百万级别。

另一款爆火的应用 Opus Clip,也是一款功能简洁的应用——将长视频剪辑成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并且自动添加字幕、表情等。据公众号“投资实习所”,Opus Clip 在上线仅26天后,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就突破了100万美金。

3、出海老兵+垂直赛道玩家

上述的应用都可以归为生成式 AI 浪潮来临后的 AI 原生应用。对国内老玩家而言,将生成式 AI 结合原有业务,瞄准海外市场的,也不在少数。

早早耕耘全球市场的“出海老兵”昆仑万维,就在 AI 应用上布局已久。

2021年8月,昆仑天工就已经将 AI 技术应用在自家的出海音乐应用 StarMaker上,自研的消除人声算法,让StarMaker迅速打开东南亚等市场的 K 歌场景。就在2024年4月,昆仑万维也再推出了音乐大模型产品“天工 SkyMusic”。

另一位出海老兵 APUS(麒麟合盛),原本专注于 Launcher 桌面系统、清理安全、加速等工具类产品的出海。在2023年,APUS 也推出了“天燕大模型”,基于此推出了7款 AI 应用产品。

此前几年,不少 NLP(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创业公司,很多都因为大模型焕发新生。

成立于2017年的硅基智能,一开始基于 NLP 技术做 AI 语音客服,再进军数字人赛道。在生成式 AI 浪潮来临后,硅基智能将搭载了 AI 大模型的数字人,输出到直播电商场景,并且大力拓展出海。据公开报道,2023年,硅基出海业务的收入已经突破1亿元。

而不少垂直赛道的玩家,也基于自己原有的业务和 AI 的结合,在海外找到了新增长曲线。

在国内曾掀起一时风潮的在线教育赛道,在2020年左右就有不少出海的尝试。生成式 AI 浪潮来临之后,2023年5月,作业帮就在美国、印尼等地上线 AI 拍照和解题助手 Question AI,在北美市场周活跃用户接近200万;而网易有道在2023年上线的虚拟人口语私教“Hi Echo”,全球用户也达数百万级别。

三、给冒险者的寻宝小指南

如今的海外市场,看似是流淌着奶与蜜的热土。不少经历过移动互联网起飞的中国玩家,都怀抱着热情和决心,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但我们也要客观地意识到,通用大模型层仍在迅速迭代中:OpenAI、Google、Meta 打得激烈。对 AI 应用玩家来说,如何建立壁垒,在底层“基础设施”的激烈迭代中存活,是当下的关键命题。

在海外市场立足,并非易事——对于新玩家,从 Day 1 开始做一个全球化公司,无论是找人、找钱、确定产品和市场策略,都得摸着石头过河。而对老玩家,想明白为何要出海,有多大能力出海,是首要关键。

“如果在国内做得不好,为什么会相信自己出海就能成功?”一位投资人反问智能涌现。

经历数十年的互联网发展,国内外的技术、创业生态呈现出相当不同的面貌。智能涌现发现,要出海做 AI,中国创业者们也会经历“文化冲击”,从有想法到真正落地,需要跨过相当多道门槛。

1、从埋头苦干,到 Build in Public

“Build in Public”,这是智能涌现和多位创业者、在硅谷有工作生活经验的投资人访谈后,最直观的感受。

如何理解 Build in Public?简单来说,就是大力吆喝——公开展示产品、项目的开发过程和进展,而非闭门造车。创始人可以在社交平台等公开渠道,透明地展示工作,包括挑战、失败、成功和学到的教训,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建立更广泛的社区,并从中获得用户反馈和支持。

生成式 AI 领域还处于相当早的创业时期。如前所述,从底层的通用大模型,到上层的应用,格局都依然混沌——OpenAI/Google 的每一次更新,就意味着大量项目被判了死刑。

△图注:Gartner 技术曲线是重要参考指标,生成式 AI 处于曲线顶端,即爆发早期

因此,如何快速融入海外的创业生态,更迅速地迭代,积累起自己独有的 know-how、数据优势?“Build in Public”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源于海外和国内不同的创业生态:国内的移动互联网 App 生态更强势,生态和用户也相对更隔绝;但在海外市场,现在依然有着相当强有力的公域流量平台(Google、Twitter),以及 ProductHunt 等成熟创业者社区,这里聚集着大量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各类技术专家,构成了相当强有力的话语权高地。

对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而言,不少出海 AI 项目的“起势”,会来自这些公域渠道上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口口相传。

FlowGPT 创始人党嘉成就对智能涌现表示,他在花费3天搭建起产品的 demo 之后,就迅速在 ProductHunt 和 Twitter 上展示成果。他的推文被转发过万,在 ProductHunt 上也上了热榜,发布后一周内,社区就新增数万注册用户。

不过,“Build in Public”的要义在于,需要确定自己的“Public”在何方。如果是 To B 方向的创业,创业者和聚集在 Twitter、ProductHunt、Github上 的开发者、投资人等群体积极互动,会获得高质量的反馈,对快速迭代产品demo意义巨大。

但如果是做 To C 方向的创业,那么关注谷歌的 SEO(搜索引擎优化),或在自己的“私域”如 Whatsapp、Instagram 等渠道 Build in Public,会更加有效。

2、做生意、要利润,而非 To VC

中国互联网出海,已经经历过十余年的冒险历程——从App、到卖货、到技术出海,每一代的叙事都不尽相同。

理想也许丰满,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下,AI 出海面临的挑战重重。在谈 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验证)之前,现在大部分出海 AI 应用团队所处状态还要更早,都还处在概念(idea)验证阶段。

对如今的 AI 创业者而言,养活自己是当下的第一任务。风险投资只能做到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今天你能不能靠 AIGC 迅速达到不烧钱的爆发增长,是唯一之路。”在近期的公开发言中,金沙江合伙人朱啸虎如此表示。

也有创业者另辟蹊径,找到非共识的市场和场景。

AI 创业者 Frank 在2023年创立了石榴科技,主要瞄准日本市场做虚拟人方向应用。出海日本后,发现日本的定价至少可以做到国内市场的3倍左右,而且用户的付费意愿更高。

他对智能涌现表示,日本市场是常为人所忽略的高潜力市场。和传统认知中的“保守”印象不同,日本的 IT 市场极为成熟,对 AI 技术非常开放,存在非常多细分的创业机会,“日本客户忠诚度很高,一旦建立了信任,就会倾向于长期合作。”他表示。

归根到底,哪怕在海外,底层的大模型能力还有长足的进步空间,AI 应用想要爆发,还需要等待。从全球 AI 应用的数据可见一斑:除了 ChatGPT、Bing 这类通用助手可以做到一骑绝尘,访问量达到十亿级别,其他的 AI 应用都相去甚远,月活基本在百万级别,离“Killer App”的距离还很遥远。

△来源:AI 产品榜

对创业者而言,竞争格局未定的情况下,可能要更多用“做生意”的逻辑来对待创业:如何利用当下模型已有的能力,做让普通用户也可以用起来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能赚钱,有利润。

“现阶段的大部分 AI 应用都是个‘海鲜生意’,卖个新鲜,还没到谈论壁垒的阶段。”石榴科技创始人 Frank 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先从一个小鱼摊开始,也挺好。”

3、找到中国“原生场景”的套利机会

这一代创业者面临的创业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信息爆炸甚至过载,曾经的“时光机效应”越来越也微弱,但我们依然可以期待更多中国“原生场景”的套利机会——中国移动互联网中的不少业态:短视频、跨境电商、私域营销、本地生活等等,都是领先全球的存在。

对创业者来说,将这些业态输出到海外的机会还有不少,私域流量/营销就是其中之一。运营智能涌现此前曾经采访过的出海项目 Connectly.ai,就是借助生成式 AI,帮助中大型企业做独立站的客户促销、智能 AI 客服、回访等工作。

随着出海创业者的群体壮大,一些服务类的机会也值得关注。从2023年开始,许多出海社区、孵化器、甚至 MCN 机构都已经崭露头角,如 LinkLoud、Beta 学院、哈希增长 HashMatrix 等等,为出海公司提供品牌建设、渠道增长、项目孵化等服务。

在今天,尽管创业环境更加严峻,无法与十年前水大鱼大的时期相比,但生成式 AI 带来十倍、百倍的生产力提升,会对公司的组织形式产生深远影响。智能涌现观察到,如今不少 AI 出海的项目,都选择在国内招聘研发、产品团队,仅在海外招聘少量销售,就能支撑起项目运转。

对 AI 创业者而言,确定的事实在于:一个人能撬动的资源将会越来越多,创业机会将会长期存在。OpenAI 掌门人 Sam Altman 抛出的观点更加乐观:“AI 时代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业公司:一个人的独角兽公司,并且,出现的时间不会太远。”

图 | Unsplash

本文来自网站“36氪” ,作者:邓咏仪,编辑:苏建勋,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3000位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出海人加入。在出海社群里,我们面向群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广告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指南|十年跨境大卖自述:在TikTok开启“二次创业”

    新跨境电商平台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电商零售

    指南|十年跨境大卖自述:在TikTok开启“二次创业”

    刚刚

  • 大幕拉开,中国车企“逐鹿中东”

    细述中国新能源车在中东的规划与布局,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中东的现状、挑战及应对措施展开分析,以期同所有扬帆中东的企业一道,共同探索和开创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