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社交文娱

AI让短剧出海更容易么?

深度观察 

中国短剧为何在海外获得广泛关注?它们在国际市场的表现揭示了什么?

——领读语来自36氪出海分析师
常薇倩
查看「36氪出海·领读」的全部内容 >>

文娱内容出海赛道有方兴未艾的短视频、短剧、网文、游戏等重要内容,我们出海企业在流量、用户使用时长等方面积累了无与伦比的经验与全套互联网打法。而真正能够走入全球用户的文化心智,形成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更需要精品 IP 和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内容形式。在这一赛道里,电影与电视剧一直是行业不容忽视的出海产品。从华语电影界一次又一次对奥斯卡和全球电影院的冲击,到《甄嬛传》、《天盛长歌》登陆 Netflix 等平台,再到地方卫视官方登录 Youtube,line tv。电影电视出海一直没有停止。

在今年9月,同学会也与华策影视、流浪地球团队等进行了线下关于文化出海的交流,行业一线的从业者一直在思考并进行着不懈的尝试。 我们可以从韩日文娱出海中的《鱿鱼游戏》,动画动漫里借鉴什么?到底是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出海挑战?还是其他原因?

另外,短视频、电商等赛道已经有较多 AIGC 赋能工具全面涌现,而电影电视剧行业对内容要求质量之高,AI 是否能够满足目前行业需求?哪些场景已经较为成型?北美重要的平台 Youtube、Netflix、Apple TV 等都在如何应用相应技术?我们聚集了行业各个层面的同学们,进行了相应研讨,以下是此次讨论的可公开部分。

Part 1 背景讨论

目前影视/短剧出海的现状与挑战?

华策影视 Tequila:

关于传统的电影或电视剧走向海外市场,抛砖引玉,我们国际化团队是真正在一线的,我们就是听取了一些他们的果实。现状上来说:内容和渠道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

在内容方面,我们在硅谷的线下研讨会上讨论过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文化特洛伊。韩国和日本在讲述游戏和鱿鱼游戏等故事时,实际上是基于欧美接受的价值观,他们用韩国演员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而动漫也不是强行植入中国核心价值观,而是与本土文化紧密联系,与当地人产生共鸣。我们逐渐发现,要在文化出海方面取得成功,并不是通过像孔子学院那样的硬性推广,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文化慢慢传播出去。这需要与本土文化建立联系,找到与当地人共情的核心要点,然后进行反哺。

在内容创作方面,特别是对于泰国和韩国这样的国家,他们的传统影视剧常常有两个版本,一个在国内播出,另一个在海外播出。这些版本在剪辑和重点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而目前国内还很少这样做,我们只是进行翻译而已,没有真正实现出海。因此,第一点是要注意延长产业链,不仅仅做一部剧,而是做系列化的作品。还有粉丝经济和韩流现象,很多人追随韩流明星,喜欢他们塑造的角色和他们演绎的影视剧。相比之下,中国的明星在海外的影响力还不及韩流明星,这也是我们可以向海外学习的一点。

第二点,我个人认为技术方面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鉴像日本的 NHK 这样的机构,他们最近使用技术将一些古老的演唱会转换为4K版本,并进行全球发行。在国内,很多影视剧在题材等方面都非常出色,但画质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在技术方面与全球接轨,提升我们的内容质量。

九州文化刘金龙:

我们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包括不同风格的内容生成,而且已经达到了商业化水平。我有一个很好的案例与大家分享。

上周谷歌亚太地区的高管来到九州访问,进行了一些合作讨论。我们向他展示了一段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一分多钟的短剧视频。一开始没有告诉他这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他观看完后的第一反应是,哇,这是利用传统的动漫制作技术生成的视频。后来我们告诉他,这实际上是使用我们原来的剧本结合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他感到非常惊讶,为什么我们的完成度这么高呢?因为我们从更注重内容的角度出发进行人工智能视频创作,而不是仅仅追求技术。

换句话说,我们的编剧、导演以及懂得内容的运营和美术人员驱动着技术,告诉它们应该如何生成画面。最后,我们让剪辑师使用电影剪辑的技巧将这些画面拼接成视频。这样生成的效果已经具备了高度商业化的水平,使普通观众很难察觉到它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我过问爱奇艺动漫部门的负责人,这样的视频一集要收多少费用。通常情况下,动漫制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他告诉我可能要价3000到5000元人民币每分钟,这只是朋友之间的交流,并非具体的谈判。我们没有投入那么多成本,但产出的效果在观感上已经达到了每分钟3000到5000元人工制作的质量水平。

萌梦时代李全:

在影视内容出海方面,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受众是中文还是非中文用户。实际上,海外中文用户群体的数量并不少。例如,像短视频平台和 YouTube 这样的视频平台,中文内容的观众至少有8000万以上。因此,国内的中文内容可以在海外进行复制推广。另一方面,如果要面向非中文受众,成本会更高一些。这涉及到一些本土化的问题,包括之前提到的本土化脚本等。

除此之外,我想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除了影视内容出海,短剧的推广也是需要关注的领域。我们有一些客户专注于短剧制作和推广,包括海外的短剧推广。他们将国内的短剧推广模式应用到海外市场。在国内,一部短剧上映后可能会涉及一些推广活动和佣金等合作,以增加影响力。在海外,他们采取类似的策略,并结合人工智能的推荐算法,取得了不错的播放效果。如果一部视频质量好,观看量通常能稳定在30到40万以上,你会发现评论区都是在询问剧名以及后续更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海外推广短剧可能是除了制作内容之外,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点,否则很难获得增量观众。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进行短剧推广在海外的路径选择方面,最近 TikTok 限制了一些外链。因此,要进行一些转化可能较困难。目前,TikTok 主要依靠私域流量进行引流,而 YouTube 相对来说更顺畅。不过,YouTube 的问题是如果你要从零开始建立频道,成本会比较高。

华梦日记唐琥珀:

我们公司在海外主要布局在北美和东南亚,最近我们在一些项目的操作中遇到了一个挑战,即当地的短剧产业尚未真正发展起来。这意味着我们在内容方面的把控在落地执行时可能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投入精力来确保项目的顺利执行,而且由于海外落地时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我们与九州的心态非常相似,希望能有更多的伙伴加入我们的行业,共同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最近我们也与一些从事前端、小说、剧本和网文等领域的朋友进行了沟通,我们有一个观点可以与大家分享,即传统意义上的影视行业被认为是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垂直的运作模式,上游是剧本和小说内容,中游是制作和制片,下游是宣传和流量吸引。

在短剧,尤其是在海外出海领域,这三者的关系更像是我们常玩的那种”两人三足”的游戏,已经没有所谓的前中后之分了,每个环节都应该更紧密地相互关联,需要快速融合大家的工作领域,凝结一些有益于自身工作的信息,以实现更健康的运作。

我们目前正在多个方面进行尝试,思考如何打造适应海外观众的内容,不论是狼人题材、奇幻故事,还是校园恋爱题材。但归根结底,如果想要真正走向海外,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海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全面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具有活力的作品。

铅笔头吴晓腾: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移动端的3D动画引擎公司。最初,我们的目标是为短视频行业提供一个移动端3D引擎,以便使用3D特效和制作流程。我们为短视频定制了一个易于使用的3D引擎。我对影视行业并不太了解,因为我最初自己做3D的时候,为了在我们的3D引擎中处理镜头语言,开发了一种镜头功能,可以处理长镜头、特写和3D自由操作等。我们团队中没有人了解导演的技巧,对于如何运用不同类型的镜头来表达特定的东西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当时开发的功能非常难用,用户无法理解我们的意图。

基于我目前从事的工作,我对 AI 在影视行业的应用有一些看法。首先,AI 目前已经快速发展了一年多,普遍认为 AI 至少在未来十年内不可能代替创作者,我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如果 AI 能够完全代替创作者,那么内容消费者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我们的工具方向不应该是取代创作者,而是作为辅助工具,解决创作者在效率和专业知识设计方面的短板。

例如,在3D动画工具中,对于那些不熟悉镜头语言的用户,我们应该将镜头语言封装成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特定的镜头语言。我的第一个观点是,AIGC 工具应该是创作者的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和解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在开发这类工具时应该与传统创作者进行广泛接触,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并确保每个功能都为他们提供服务。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将真人短剧转化为动漫的潜力,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我注意到很多人在制作真人短剧,以及之前从事动漫行业的人,比如腾讯动漫。我有一个想法,即在真人短剧制作完成后,还存在许多可以二次利用的空间。例如,将真人视频直接转化为动漫形式,在艺术风格上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例如硬派漫画风格或其他风格。当然,转化过程中需要解决闪烁和连续性等问题。目前已经有解决方案,但效率仍然是个问题。

我不确定短剧行业或从事短剧制作的朋友是否已经关注到这一点,即将真人短剧转化为不同风格,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确定可行性。这个方向有潜力,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向文娱内容出海较成功的国家与团队学习什么?

Youtube/中文视频出海创业缪立:

我现在在 YouTube 做内容推荐和内容理解。我发现韩国团队在 YouTube 上有很多大的流量,他们与欧美的受众群体联系也很紧密。我们观察到,他们之所以能做成这样,是因为他们的内容是一环连一环的,比如韩国演绎的内容,视频片段或综艺片段,当欧美受众看完之后,韩国的团队会给他们推荐其他相关内容,比如主演的音乐表演和其他视频。

韩国团队的视频内容推荐和内容理解整个做得很一体化,不仅仅是单独的片段。对于 YouTube 的受众来说,他们与韩国影视内容中的主演或者内容形成了一种连结,使得用户可以沉浸式地观看内容并参与分享。这是我在 YouTube 上看到的一些成功的文娱内容的出海。

大观资本徐瑞呈:

我前几天在日本与许多内容创作者、游戏开发者和动漫行业从业者进行了一些交流。他们在日本市场上存在一个顾虑,即观众明显感觉到内容是通过 AI 生成的,比如配音是由 AI 生成的,或者角色是由 AI 生成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效果并不太认可。他们希望制作方能真正地聘请专业的声优去完成这些产品,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更加认真对待了消费者的投入。

在我们上次在华策硅谷的线下交流中,大家对于文化和内容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讨论。你提到了文化的传达方式,例如新瓶装旧酒或旧瓶装新酒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天在这里,我们也有很多《流浪地球》团队的成员。在上次与郭帆导演的交流中,我记得他提到他们对于日本和韩国的内容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流浪地球》本身的设定以及包括递烟等情节在内的许多细节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选择文化内核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日本和韩国的许多内容在海外推广时已经采用了全球化的形式,并且这种表达方式已经受到欧美的喜爱,包括日本动漫的展现方式。我很高兴看到许多内容团队正在尝试相应的探索。

影视/短剧出海的本地化问题?

华策影视 Tequila:

有关短剧出海,最近市场上有两个观点,首先,我们目前可以做的是对国内已有的几千部短剧进行处理和翻译,然后将其推向海外市场,这是一条路线。第二条路线是我们可以在海外进行制作,那里有一些团队,比如九州等,这些专业人士已经在海外从事制作工作,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再到后期剪辑等所有环节都在海外完成。

我觉得在第一条路线中,华策目前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 YouTube 上存在大量的盗版问题,而且情况非常混乱。此外,在题材上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海外观众可能喜欢狼人等题材,而国内可能更喜欢霸道总裁等题材,这种白月光的形式在国内外并不被广泛接受。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阶段,正在筛选国内的许多短剧,看看有多少是符合海外本土文化和观众喜好的。

此外,技术方面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字幕的制作水平。由于国内目前的制作水平可能较为初级,使用的是机器翻译,这可能会严重影响观众的接受程度。此外,还有一些关于 YouTube 的问题。我们正在讨论法务和结构合规方面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短剧中可能存在一些音乐版权问题。由于 YouTube 对此非常严格,很多背景音乐可能没有音乐版权,这直接影响到播放和曝光量。因此,我们计划帮助一些短剧更换背景音乐,使用我们拥有版权的音乐。

所以,目前的第一条路线可能涉及到一些题材和版权合规方面的问题。我们正在逐步尝试,并希望有一些数据支持,了解哪些题材的国内剧本可以在国外推广,以及当地观众喜欢什么。

第二条路线,刚刚我听 Winnie 说了很多编剧无法接触到这个行业的问题,凸显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链接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找到当地的、了解当地文化、能用当地语言写剧本的人,比如北美地区用英文编写,中东地区可能使用当地语言编写剧本。因为现在大家都发现,本土化是必然趋势,像 ReelShot 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包括我们了解到的一个中东团队,在中东深耕多年,之前从事教育和地方传媒工作,后来组建了一个团队制作了一些短剧,已经实现了投资回报。

综合来看,当地化团队所制作的内容成功率非常高。目前包括国内团队在内的很多人都在说,国内编剧和国外编剧之间要建立合作,国内先出一个框架大纲,然后由懂当地文化的那些人填血肉。

在这种合作形式下,我们遇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基础以及当地编剧作家的缺乏,其中包括当地小说版权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关键点。由于国内许多平台都有意进军海外市场,因此大家都在寻找能够进行本土化创作的当地创作者。这两个方面是息息相关的。

华梦日记唐琥珀:

我们在与全球各地的本地人进行录制时,会发现他们非常需要我们在本土化过程中提供商业技巧的支持。毕竟,短剧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已经经过验证并具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例如,对于一些国外的作者来说,他们可能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但在剧本编写、节奏把握等方面可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对今天大家对内容端的重视感到非常高兴,希望我们今后能够加强交流。

Part 2  AI 策略与工具研讨

AIGC 在北美电影电视制作中的应用?

Youtube/中文视频出海创业缪立:

YouTube在开发自己的创作工具,由于短视频成为一种流行趋势,YouTube 也开始制作短视频内容,而不仅仅是长视频平台。对于 YouTube 的创作者来说,长视频和短视频是相互补充的。他们通过长视频来赚钱,因为 YouTube 会根据视频的播放时长提供广告分成,或者他们可以在视频中做一些推广和引流。例如,一些健身大 V 会在视频中引导观众到他们的个人网站上订阅,从而实现盈利。短视频则用于引流,吸引更多用户或订阅者,进而制作更多的长视频,增加观看时长并获取更多收入。

YouTube 计划在今年12月推出名为 YouTube Create 的工具,首发版本可能是安卓版。这个工具专门面向短视频创作者,将整合多种人工智能工具,类似于剪映。YouTube 希望通过这个创作工具和更多的 AI 功能,例如一键声音处理、降噪、图像处理和文本生成图片等,帮助创作者降低门槛,让更多高质量的内容出现在 YouTube 上。无论是由机器生成还是人工生成,只要质量好,YouTube 都会推荐。

在版权保护方面,YouTube 非常谨慎。在没有版权的情况下,用户必须使用已经拥有版权的内容才能进行二次创作。YouTube 可能会与美国的大型音乐版权公司进行协商,例如允许用户对已有音乐进行二次创作,最终获得广告收益或曝光收益时,与音乐公司分享收益。这样一来,创作者也能获得更多收益。

关于使用 AI 工具制作内容的问题,我了解到一些创作者尝试过使用这些工具来制作短剧或出海内容。例如,黑镜(Black Mirror)就使用了多个 AI 系统,包括翻译、语音克隆和语音转文本等。对于一些简短的语句来说,这些工具可能会有用处。然而,根据我对技术的理解,这些工具可能对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如果视频中有较多人物或背景噪音,生成的结果可能不理想。另外,如果你要处理较长的视频(几分钟或十分钟),情感表达可能会不准确,给观众带来不真实的感觉。在 YouTube 上,有一些创作者尝试使用 AI 制作更多视频后反而遭遇了一些负面反馈,有些甚至受到了新闻报道。我很好奇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AI应用于影视行业较为成型的场景?

铅笔头吴晓腾:

分享一个我正在进行的商业模式案例,涉及到 AI 的变现。去年九月份开始,我开始接触 AI 领域,之前我一直从事3D相关的工作,我现在希望将3D和 AI 结合起来。今年我们自己做了一个项目,我一直在关注 AI 领域的新动态,发现这个领域变化非常迅速,网络上也有很多自媒体对 AI 技术进行宣传。我发现似乎在这个行业里最赚钱的是提供 AI 教程的人,他们将一些新技术进行包装,制作教程。

我一直在思考除了教程之外,AI 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与我们目前从事的行业相关的问题。我们之前的一个用户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希望我们能帮他解决。他是一个小团队的成员,接到了一些小说推广的需求。他们每天都要将一些精选章节转化为短视频,并进行推广。他们发现制作这种原创短视频需要使用多个 AI 工具,还需要传统的编辑工具,需要将这些工具组合在一起。一个人可能需要花费8个小时才能制作出3到4分钟的视频。当时,我和他讨论了这个问题,在他描述的那些工具中,有很多可以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因此,我立刻产生了一个想法。尽管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到根据一部小说制作短剧的水平,但我们已经可以将精选章节转化为原创的广告素材和推广素材。我们的工具需要用户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工具只是辅助手段。这个案例是关于小说领域的,为小说生成一些工业化的广告素材和推广素材。

我为什么要分享这个案例呢,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 AI 应用场景,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技术上的挑战。AI 的不稳定性非常高,包括对上下文的理解。例如,一部小说可能有至少30万字,哪个 GPT 模型可以处理这么长的上下文?另外,例如在小说推荐中,必须确保主角在前后一致,如果主角在不同场景中表现不一致,观众观看素材视频时会感到困惑。解决这些细节问题时,我们发现要将 AI 应用到商业场景中,需要对一个小而垂直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注重解决稳定性的问题,我们的工具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工业化应用。

再补充一个案例。在影视行业中,我曾与一个合作伙伴讨论过一个问题,但尚未实现。我的合作伙伴在方特公司从事3D影视相关工作,他们制作穹顶内容。我们当时讨论了电影、影视和3D内容制作中的一个环节,即所谓的白镜头环节。在编写剧本或完成一些成形剧本后,他们会拿出一小部分预算,找一些工程师制作一个白镜头。

这个白镜头包含了一些镜头元素,其中的内容有些类似导演手绘线稿的仪式,但实际上它是一个视频环节,只是其中的场景和角色还没有添加细节。当时我与他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意识到这个环节可能是目前人工智能和3D技术可以做到的事情之一。

也就是说,在简单剧本完成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简单剧本生成一些切换镜头或自动建模的内容。这种建模可能不需要那么精细,但可以提前生成一个大致的模型。我对具体的这个环节名称不太熟悉,但我们曾经探讨过这样的应用方向。当时他向我展示的样片实际上是通过工具生成的。

Google 秦家褀:

我目前在 Google 从事技术工作,同时也是华源科技执行团队的成员,主要负责科技年会和 Founders Club 相关的工作。我平时关注 AIGC 在音乐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影视配乐、游戏配乐和 VLOG 的背景音乐生成等方面。在影视生成方面,我特别关注短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更复杂的是一些影视级别的视频生成,目前有很多成熟的工具。

我与一些影像生成方面的创始人交流,了解到他们往往是通过多个而非单一 AI 代理来完成创作流程中的各个任务,包括脚本撰写、场景分镜、运镜等。有了这些素材后,他们再进行视频的制作,包括4K视频的渲染,以及配音和配乐等工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 AI 模型来完成这些任务。然而,目前的技术限制导致他们并不完全处于纯 AI 创作的环境中。在一些特殊场景下,他们仍需要人工剪辑,甚至有时需要影视行业专业人员参与。这是当前 AI 技术的局限性,暂时无法实现整个创作过程的完全自动化,还需要人的参与。

另一个技术限制是,虽然生成的视频可以非常高清,达到4K,但每个镜头只能在10秒以内,一般只有4秒左右。此外,完整性和连贯性也是一个问题,需要通过后期剪辑来弥补。从场景角度来看,一方面是短视频或产品宣传视频,这些相对简单的场景可以通过现有的工具实现,另一方面是游戏 CG 视频宣传片,市场上有工具可以实现类似于科幻电影中的镜头效果,并且非常高清。不过,这些技术还处于初步阶段。有些人并不喜欢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如果他们发现内容连带配音都是用 AI 完成,他们就会拒绝观看,这可能导致用户流失。

有很多平台开始检测并标记内容是否适合由 AI 生成。这是 AIGC 在内容创作领域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有认识的创业者帮助出海企业商业产品推向海外用户扩大商品的宣传范围,也会尝试使用生成的内容,如果用户明显感觉到这是非真人生成的,会对内容产生怀疑。现在的技术痕迹还比较明显,如果用户感受到观看的内容是生成的,它就会失去可信度。

这是一个信任的问题,在音乐创作领域更为突出。在音乐创作的环节里,纯音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通过 AI 生成,用户也可能无法察觉到差异。但如果涉及到人声输出,与真人演唱相比差异会非常明显。然而,我相信这个问题会通过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来迅速弥补。在视频生成领域也是同样的情况,生成的内容也会更加有真实感,跟人类创作的差异会越来越小。

shortscreative.io 金塑:

我是 Sam,short creative 的创始人。我们的公司主要使用 AI 生成营销类短视频,目前我们主攻的领域是快速利用现有素材进行规模化生产。

关于效果方面,我们最近刚刚为一位客户进行了测试,通过我们的技术对他们现有的素材进行了一些变动,效果大约提升了5%,对于一些效果较差的视频素材,提升幅度甚至超过50%。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是,很多客户请达人拍摄了一些短视频,但这些视频通常是一次性的,或者他们在达人形象、声音和内容方面有限制,因此存在一些不满意之处。

我们可以利用 AI 技术对这些视频进行微调,如语调、语气以及形象等方面的微调。内容也可以进行修改,例如他们可能觉得某句话表达不好,或者在完成后想要对内容进行迭代。我们还可以根据特定的事件为客户定制特殊的视频。作为广告主或投放人员,他们手上的素材可以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各种变化,以填补不同的需求。

目前来看,人眼很难察觉这些视频是由 AI 生成的,因为它们基于现有的视频进行了改动。大致就是这样。

Renaissance Intelligence 马毅聪:

我们是一家初创公司,专注于老电影修复和电视节目、影视节目的修复工作。这个行业相对较为冷门,以前主要依靠人工修复和一些工具(如Photoshop)进行逐帧修复,所需时间和成本都很高。

我们的初衷是利用 AI 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自动修复,避免需要几十人团队花费几个月时间才能修复一部几小时的电影。通过使用 AI,我们只需要一台服务器和几张卡,就能大幅提高产能,比如一周修复一部片子,而不是过去需要30人花费三个月的时间。在修复行业中,AI 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除了修复老电影,我们还能处理一些较新的电影,比如提升画质和分辨率,即超分辨率技术。如果有需求将经典作品制作成4K,我们也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

朋友圈

最近我一直关注 AI 领域的发展,特别是与修复无关的方面,我对 GPT、Midjourney 和 Runway 等技术有了一些了解,分享一下我的观察。我认为 AI 创作目前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创作张力的缺失。举个例子,GPT 在写作方面表现出色,可以模仿很多著名作家的风格,写出优美的文字,但当需要创作一个完整内容时,就会发现缺乏情节和吸引人的张力,灵魂无法凸显出来。

在图片和影视领域,我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在处理人像和自然景观时,人像是最难以做到自然且充满张力的,特别是人的表情和微妙的动作,很难做到像真实人类一样。虽然手指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表情和表演方面的张力仍然是一个痛点,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在图像的精细度和画质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Runway 最近的更新使得在质量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能够自动生成高达4K分辨率的图像,最多可达15秒时长。这个技术的更新非常快速,每四个月就能实现质量的巨大提升。然而,在创作张力方面,我认为仍然缺乏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流浪地球》团队成员孙光杞:

我们目前主要致力于应用 AI 技术,主要目的是降本增效。在我们的制作流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工作,需要借助 AI 工具来解决。但是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即使我们不断追踪科研成果并进行测试,这些模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即使是在4K分辨率下,在 iMAX 影厅观看时,即使是微小的问题也可能影响观众的体验。

在我们传统的流程中,精度不足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但是现在 AI 生成的素材在实际的拍摄中,可能会出现精度不足、闪烁或其他性能问题。就目前来看,直接将很多东西应用于镜头制作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在生产环节中对某个环节进行优化,是可以实现的。

在我们看来,AI 的实际生产应用有两个方向:一是生成实际内容,二是辅助管理。考虑到当前 AI 产业迭代速度之快,使得我们难以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测。就大语言模型辅助管理而言,其模型更新也非常迅速,因此我们需要寻求外部帮助。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集结号传媒李呈祥:

我们开发 AI 短剧分为2个阶段,用1周的时间开发出1.0版本,主要是以图文视频形式呈现,1.0版本可以应用到多行业,比如:小说推文、电商等,我们内部有着完善成熟的 AI 短剧 SOP。快速的迭代,已经进入2.0版本的开发,着眼于产品化,将 AI 短剧做成 APP,让 AI 短剧里的场景和人物更加真实自然,大大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真实感。

但是我们发现,在 AI 短剧领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服化道及人物角色的一致性。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与其他短剧平台相比,AI 短剧 app 的用户还可以与剧中人物互动,甚至加入换脸功能,增强社交属性。

我们历时2个月研发的 AI 短剧 APP 进入倒计时,计划进入欧美市场,即将发布全球首款AI短剧APP!

华梦日记唐琥珀:

在之前我们打算做一个狼人题材的时候,我们联系了杭州的时光坐标。我当时去请教了一下,问是否可以使用虚拟制片的方式来完成制作和拍摄。后来了解到,一方面是这项技术在国内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阻碍更大的是我并不仅仅需要购买虚拟制片的服务,同时还需要花费很大的资金购买数字资产。

尤其对于短剧来说,我们的成本是非常有限的,这直接限制了我们。但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尝试进军科幻领域,包括我们正在创作的一些科幻剧本中,我们也讨论了 AIGC,即 AI 短剧,它将对我们的行业和生活方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变革。

在很早以前,我曾尝试让编剧团队以反向调教 AI 的方式进行策划,即 AI 提出的想法我们就不写在那个方向上。因为 AI 只是根据人类提供的数据进行创作,如果它只能想到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情节,那就证明它缺乏吸引力。后来我们发现,要系统化地执行这个想法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需要一个掌握公司或整个内容核心意志的人来操控,而那个人可能就是我。但是我每天只有24个小时,无法将那么多精力投入其中,而且可能是我个人能力不足,我觉得还没有开发出一套合理的系统,能够引领整个团队不断更新和迭代内容。尤其是在短剧领域,大家都很清楚,有时候火的是某一种类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内容。

在这种同质化竞争中,存在一些微妙的东西,就像之前几位老师提到的,AI 还无法达到真正触动观众的程度,还需要人来引领,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心力。

大观资本徐瑞呈:

刚好谈到了互动性,现在大家有一种感觉,传统的电视剧和电影是导演决定拍什么,观众就看什么,但是近年来明显大家都在尝试增加互动性。比如在电视剧方面,像 Netflix 等平台的一些作品,例如《纸牌屋》,他们的创作形式在十年甚至十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互动性,通过观众的反馈和评价来调整剧本走向。

现在很多人也开始尝试在电影领域做一些互动式的、游戏化的电影,这些都是一些实验。从你的角度来看,短剧本身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属性,甚至比整体作品更强。那么在这个方案上,你们是否有一些想法,或者在 AI 方面是否有一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增强互动性?

华梦日记唐琥珀:

最近有一个游戏叫《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在 Steam 上非常火爆,甚至登上了热榜。这个游戏的成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家私人游戏开发公司联系了我,希望将互动游戏的元素与我们的短剧内容结构结合起来。

我们今天早上与北美的导演开会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提到了一个作品叫《潜伏》,是孙红雷在十多年前演的一部电视剧。尽管这部剧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外情况,制作质量相对较低,但它依然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影视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魅力。类似的情况也适用于《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这个游戏。它的制作并不奢华,也没有使用太多炫技的元素,但是通过这种形式,结合了剧本和演员精准的表演,成功地吸引了用户。我自己也亲自试玩了一下,确实感受到了它的吸引力,我也会沉浸其中,不断地探索。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 AI 与游戏之间的结合,这也与外部环境有关。由于线下娱乐和生产资源的有限,人们对线上娱乐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不论是游戏还是电影,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内容作为支撑。例如,一些传统平台以及京东、闲鱼、转转等大型平台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在线影像和音频形式,为商业带来更多呈现可能性。

我了解到,开发一个小程序游戏的成本大约在200-300万元左右,与制作一部短剧的成本相差不大。但是当这两者结合起来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完全符合人性的需求。所以,我非常喜欢这一期的主题,我们并不是在简单地讨论影视行业应该如何突破竞争局面,而是思考如何在科技和时代背景的助力下,与其他产业结合并拓展互动性。

Youtube/中文视频出海创业缪立:

刚才提到的 DISCORD 我认为是个不错的想法,因为我们之前发现很多 YouTube 频道,YouTube 的核心是以创作者为中心的,它永远不会跳过创作者,直接将内容与观众连接起来,将创作者视为内容生成的机器。创作者在推荐和关系中都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有很多团队来维护这种创作者关系。

就像你刚才提到的 DISCORD 很有趣,我记得当时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频道会在 DISCORD 上建立一个小社群。在 YouTube 上也有小社群,你可以在  YouTube 上发布视频,你的视频下面有各种聊天内容。

如果你是一个大 V,通常都会有团队来管理,不是由自己管理。中小 V 可能会自己管理,可以在后台管理工具上看到最近的 YouTube 分析,你可以看到最近哪些内容受欢迎,或者你的视频中哪个部分被观众观看得最多,在哪个地区观看最多,哪个年龄段的用户观看最多,男性和女性观看最多的是哪种语言等等。然后YouTube 即将推出一个新工具,可以将所有评论进行总结,告诉你用户最近最关心的评论是什么。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互动,比如你可以在我们称之为 Fan community posts 中发布内容,你可以向你的订阅者说,嘿,我下一个视频想做什么?你们能给我选项吗?我可以给你一个问卷,提供5个选项,你可以选择一个,或者我可以直接发布自己的图文内容,只有我的社群成员能看到,你可以告诉我,嘿,我应该怎么做?

此外,我们甚至还有会员制度,你可以成为我的频道会员,这样你可以获得一些其他人看不到的特殊视频,或者其他人只能看5分钟,而你能看整个视频,或者我可以给你们单独的一些通知,例如你登录 YouTube 后,右上角会出现一个小红点,告诉你大V给你发了什么东西,因为你是会员。这是 YouTube 内部的功能。

VC投资人王晓妍:

从我们作为风投的角度来看,我们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是,自从今年上半年 GPT 开始火爆以来,包括一些 midjourney 等工具都非常热门。我们发现 GPT 技术带来的突破点带来了第一波机会,尤其是在设计行业。由于 GPT 本身具有的发散性和一些缺陷,它非常适合应用于一些启发式创意的落地场景。

因此,最初可能会涉及到类似原画师、美术设计和广告设计等领域,然后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预计将延续到明年,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即 AIGC 工具不仅仅在单点工具上火爆,而是越来越多地深入到垂直行业的工作流程中。

就像我们刚刚讨论的观察一样,AIGC 工具在影视行业和设计行业等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单点工具上,但实际上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你需要将几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这样的工具串联起来才能完成任务。而每个企业和岗位的工作流程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创业公司能够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或者整体解决方案。因此,目前 AIGC 工具的创业倾向更适合独立开发者,他们通过抓住一个单点问题开发了一个小工具,上线后可能一个设计师只需支付几十块甚至几百块钱来提高效率,但这只是一个点而已。

所以我们预计,到明年以后,整个 AIGC 领域的创业可能会更深入地融入到工作流程中。我不仅仅是解决单一问题,而是将会在工作流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会重新构建专业设计师或特定岗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

举个例子,对于目前一些由 AIGC 生成的图片或视频来说,目前还不能完全直接应用和交付,比如对于图片,我们是否能够直接生成带有图层的图像,让使用者在图层上进行修改,并保证生成的质量。同时,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生成用户所需的内容,并且能够在未来进行交付。对于视频而言,生成的质量如何,生成的时长能否更长,在故事情节的连贯编辑方面,是否能够提供更易用的工具。我们会发现在未来,有很多垂直的工作流程,从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开始,创业者将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产品或机会。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图 | Unsplas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海同学会(ID:chuhaiwenda)” ,作者:叶芝, Sisley,原文标题: “AI赋能下的影视/短剧行业工业化与全球化” ,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活动 | 洞见趋势·锐变未来——2023 MeetBrands 中国出海新锐消费品牌榜发布盛典

2024年1月11日,飞书深诺将携手36氪出海于深圳举办“洞见趋势·锐变未来——2023 MeetBrands 中国出海新锐消费品牌榜发布盛典”正式公布50强榜单。本次活动优先面向跨境品牌开放招募,欢迎报名参与。

飞书深诺活动

分享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指南|十年跨境大卖自述:在TikTok开启“二次创业”

    新跨境电商平台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电商零售

    指南|十年跨境大卖自述:在TikTok开启“二次创业”

    刚刚

  • 大幕拉开,中国车企“逐鹿中东”

    细述中国新能源车在中东的规划与布局,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中东的现状、挑战及应对措施展开分析,以期同所有扬帆中东的企业一道,共同探索和开创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

36氪出海

36氪出海(letschuhai.com)是关注出海的行业媒体,为企业跨境提供海外咨询及专业服务,同时运营着超万人的出海生态社群。

寻求报道、内容合作、商务合作等,请发送邮件到hello@global.36kr.com,或者扫码添加出海小助手微信沟通详情。

合作伙伴

Alibaba CloudAlipay PlusLazadaTiktokNinjavan飞书深诺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36Kr Global 旗下品牌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沟通商务合作
添加「出海小助手」微信

© 北京极境之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20010238号-2Chuhai's copyright license logo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