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小型邮购公司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家居零售巨头,宜家的经营模式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帮助宜家保持不衰?在本篇文章中,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将亲自讲述他的管理艺术,揭秘宜家的经营哲学。
01
英格瓦·坎普拉德与自己喜欢的人相处时习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而他喜欢和欣赏的人特别多。这可能是因为刚开始时,对他来说,家即公司。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就给了我一个结实的拥抱。后来我们告别时,他又送上了一个更有力的拥抱。有时候他会像一个真正的俄国人那样亲吻我的脸颊。早餐时,他关心我的健康问题,在我盘子里放一片人参作为补品。“在丹麦,人参的价格会便宜一半。”他会把这当作一条消费信息讲给我听。他自己会同时服用一片人参和一片阿司匹林——据说这样可以预防心脏病。
每次见助理时,英格瓦通常会抓着他们,说话时双眼注视着对方的双眸。我发现他与助理讨论问题时,常常越说越靠近,好像在和亲密的伙伴分享小秘密。每次谈完话,他必定会以一个拥抱结束。
类似的故事在创业初期特别多,这段日子在英格瓦的记忆中弥足珍贵。他过去和一些同事到东欧出差时,曾合住在简陋的酒店中。晚上,他们会彻夜漫谈搁架与生活,往往到凌晨才睡。如果房间里只有一张床,那么他肯定会睡在同事脚边,就像小时候在艾尔姆塔里德农场睡在好朋友卡勒家一样。正是因为英格瓦·坎普拉德这样的癖好,他们的酒店费用减了一半。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共处一室,增进了亲密关系。
之前和宜家传奇人物朗纳·斯泰特一起去波兰时,英格瓦总会起得更早。等斯泰特起床时,英格瓦总会帮他清清烟斗。这样一来,斯泰特一睡醒就能在早饭前抽上几口了。
多和别人共处一室,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互相了解,这是坎普拉德家的规矩。他将这个规矩传给了三个儿子——他早上会躺在儿子的卧室里讨论英国产品系列等问题。
如此需要肢体接触,让很多人好奇英格瓦·坎普拉德究竟是怎样的人。在与一位经理热切长谈后,英格瓦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抱了他,满怀感激与鼓励地在他两边脸颊上各亲了一下。
两位波兰总监表示很尊敬英格瓦,因为他作为欧洲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很“欧洲”。其中一位记得,在布达佩斯首家宜家商场开业后,大家围坐在英格瓦所住的小旅馆的房间地板上,唱着民谣,发表演讲,一起拉着手庆祝,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英格瓦和玛格丽塔彻夜都陪着大家。
当英格瓦和儿子们在一起时,他慈父的一面显露无遗。
父子间的对话可能是关于椅子、搁架或者胶合板问题,对话中无不流露出英格瓦作为大家长的慈爱。这位父亲会滔滔不绝地向早已成年的儿子们讲道理,长篇大论地漫谈商场经,也会到家具帝国的各个角落访问考察。他对价格、名字等一切事情都记得一清二楚。偶尔,儿子们也会打断他的话,即便是一两个问题,也往往引发他冗长的回答。这就是一位慈父对孩子最温柔的宠爱,希望把自己熟知的一切都传授给他们。儿子们从父亲的经验中汲取营养,父亲也在试练儿子们在知识、投入以及注意力方面的极限。
三个孩子是否已经足够成熟?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成长为接班人?是其中的哪一个呢?还是三个都有可能呢?
睡前道晚安时,英格瓦喜欢抚摸儿子们的脸颊。第二天道别时,他会把手放在大儿子整齐的胡须上,带着漫不经心的慈爱抚摸他的下巴。真正道别时,他还会亲吻儿子们,不是一下,而是好几下。而且儿子们也很乐于接受这些父爱的表达。他们敬爱父亲,虽然此刻眼中已经露出倦容,但脸上依旧挂着谅解和崇拜的笑容——爸爸,您真了不起!
英格瓦谈到宜家时,经常会把宜家和家庭这个词相提并论,他认为这两个词是共生的。而伙伴这个词也时常出现。家人与伙伴永远不会消失。宜家从一开始就是并将永远是一个大家庭,宜家人在全世界的伙伴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那个伙伴们同处一室而眠的宜家。
他们应该出售一款适合大家挤在一起睡觉的沙发,名字应该叫“英格瓦”。
20世纪60年代,这位企业巨头曾在欧洲旅居。在他身边的不是秘书,而是他年迈的父亲费奥多尔。费奥多尔当时担任董事会主席。
所以宜家故事的开头不只是荒凉的冰碛平原,还有家庭。家族模式在宜家的各个方面被不断重复,它是管理技巧、组织形式,也是商业手段。彼此欣赏的人一起合作,成绩会更出色。如果一个拥抱就能表达彼此的喜爱和欣赏,何乐而不为呢?再说了,拥抱不仅不用花钱,而且很奏效。
02
在“邮购公司”阶段,工作与闲暇可以有机结合,那时候的原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时候公司即家,家即公司(谁能搞清楚“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呢)。英格瓦用了很长时间才渐渐接受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从大家庭的角度去思考和行事。他从来没有强制大家周末工作。大家这么做完全是自愿的。
但当工会参与以后情况急转直下。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英格瓦几乎把这视为人生的一次惨痛教训。
过去的日子是如此纯真美好,那些和伙伴们亲密无间的记忆如今只能埋藏在记忆深处。英格瓦操劳一生,只为守护他挚爱的宜家,他爱与他共事的人,爱宜家这个大家庭。英格瓦终将证明,神圣理念能够支撑宜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继续蓬勃发展。
英格瓦总是居安思危,盛必虑衰,他忧虑的是宜家的兴衰。因此加入宜家大家庭的人,特别是担任重要岗位的人,必须是志同道合的一路人,或者至少信念要一致。正是因为这一点,英格瓦经常找部下谈心,不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他通常花好几周、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去接触、考察一个人,反复思虑后才决定人事任用—这个人能融入大家庭吗?是否节俭谦逊?能否深入理解服务大众的理念?就像他的一位部下所说:
有时候英格瓦会很焦虑。有一次我们聘用了一位新的产品经理,所有人都对他特别满意。于是英格瓦把他邀请到农场谈心,还给他做了鱼汤。但之后他一晚上无法入眠,第二天一大早就跑来告诉我,他对目前我们任用的这个人挺失望的。说是这位新的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观和我们的不合拍。他这么说我挺遗憾的,毕竟我们有专门的团队在负责任用最合适的人才。
英格瓦的另一个忧虑早在斯莫兰时就已经显现。那时候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凡事英格瓦懂得最多,所以应该由他来做决定。这也难怪,宜家开创的头十年尽管有家人帮忙,但实质上还是他一个人的公司。这导致下属独立完成任务之前总喜欢问:“英格瓦会怎么说啊?”“你觉得英格瓦会怎么想呢?”“英格瓦之前说……”
宜家成立初期,一切决策好像都来自英格瓦青年时期的思想。从17岁的少年到85岁带着心脏起搏器的耄耋老人,人们对英格瓦的期许从来都没有变——他永远都能找到最明智的解决方案,因为他就是智多星。大家都这么说:
现在和以前一样……不管是对还是不对,我们言必称英格瓦。“英格瓦曾经说过……”这个托词特别好用。他随便一句话都能立马变成真理。
记得有一天傍晚,英格瓦从丹麦大老远开车去阿尔姆霍特商场。到的时候已经6点打烊了,所以就没能进商场。结果他失望地埋怨起来,说自己居然进不去自己的商场。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总是等到晚上8点才敢打烊,因为谁也不敢再次激怒英格瓦,让他进不了门。没料到,他后来居然改成清晨6点溜进来。天知道他是怎么溜进来的……
“拥抱管理的高尚艺术”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经营之道帮助宜家重振雄风,既让员工感到温暖贴心,又充满活力,但同时也会造成危害。
英格瓦的认可(虽然他并不认为是那样,至少不完全是……)能够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层层阻碍,但他的反对也会让人蒙上阴影,止步不前,即便那个人的初衷是好的。
如今的宜家已经演变为超级跨国公司,每个雇员都会问的终极问题是:如果有一天英格瓦真的不在了,会怎么样呢?
对这个问题思忖最多的人其实是英格瓦自己。
本文来自《宜家传》,天地出版社,领教工坊(ID:ClecChina)摘编发布,作者:伯迪·托尔卡,排编:潘欣怡,责编:陆远,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发布。
图 | Unsplash
活动|出海日本创新加速营
36氪出海联合电通、三井住友银行等日本商业巨头,推出出海日本创新加速营项目,通过商业洽谈、主题演讲、媒体曝光等资源,助力优秀的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项目即日起面向新消费、元宇宙、Web 3、碳中和、环保等领域进行公开招募,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材料报名。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 wow36krchuhai-xzs)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