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敌环伺的欧洲做电单车生意是种怎样的体验?36氪出海今日推荐的文章中,作者与将电单车买到欧洲的老祝聊了聊,在了解欧洲电单车市场的同时,也为同样怀揣欧洲梦的新手们提供了一份“生存指南”。
奥托今年已经 85 岁了。他一直单身,住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是一位略显孤独的小老头。对于他来说,人生的最大挑战,已经变成了每周一次到小镇上的日用品采购,和到医生诊所复诊——年纪大了,总是需要更谨慎的监护。
最近,奥托的人生发生了一些改变,他从亚马逊上买了一辆来自中国的电助力自行车,或者说 ebike,到小镇的路显得轻松了不少。
奥托的 ebike 来自深圳一家跨境电商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老祝,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老祝也想不到自己能够靠 ebike 赚钱,在各种报道中,进入这个新兴行业,需要大资本才能运作。但老祝没有被吓倒,他反复算账,觉得自己这家小公司也完全可以做。
Ebike 不是一个新品类,但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之后,在欧洲市场大放异彩。人们放弃了动辄开车出行的生活,转向更加绿色和亲近户外的短途通勤方式,比如单车。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铁人三项运动员,尤其中老年人,就更需要一些额外的帮助。
这时候,能够通过电机提供额外助力的 ebike 就派上用场了。虽然售价至少要上千欧元,但比起随时波动的油价,ebike 还是显得靠谱不少。
在欧洲,中国人习惯的“小电驴”超出 25 公里时速,需要按机动车管理,进口和驾驶的手续繁琐。而必须人工踩踏板启动、助力时速不超过 25 公里的 ebike,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基本都有相应的环保补贴,按照自行车宽松管理,大行其道。
包括老祝在内,一批中国老板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不少相关公司都在过去一年看到了成倍的增长,今年都计划增产,让更多欧洲“小镇人”自由出行。
危机中的转机
老祝做 ebike,纯属赶鸭子上架。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他已经运到欧洲的一批货,突然失去了客户,因为他们的现金流断裂了。老祝原来做的是外贸批发生意,只管通过中欧班列,把在国内厂商采购到的货物运到波兰的海外仓,接下来的销售都由当地伙伴解决。
成箱的健身服、健身器材,还有现在和他结下不解之缘的 ebike,一时间都蹲在了仓库里。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遇上全人类都发愁的难题,老祝有点发愁,但还是得硬着头皮,开始研究 ebay 和亚马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全球供应链都受阻,欧洲市场当然需要老祝的货。他很快就把滞留在自己手上的货物尽数清空。
在这个过程中,老祝发现 ebike 市场起量很快,并且客单价高,能够实现比较理想的利润空间。
老祝首先考虑的事情是,他会不会玩不过“大资本”。在美国,不少拿了投资的公司一进去就“亏本卖,把你们都搞死”。他和搭档老刘,都自认为年纪大了,赚多少钱就开拓多少市场,打不过这种焦土作战。
所幸,欧洲市场有自己的独特性。虽说欧盟是货币统一的单一大市场,但每个国家的语言、法律细则都不一样,商家只能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地啃,效率不会很高。对追求增速的创投型企业而言,肉很柴。
“今天我在德国卖得好,明天我再去西班牙,西班牙卖得好了,我就可以去法国”,稳扎稳打,老祝觉得这种节奏正好适合自己的公司。
同时,老祝前些年也算有点积累,能在千万级别的盘子里再试试水,深圳当地有大量类似的跨境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活法。ebike 这门生意不是全无进入门槛的。首先,进货就需要一定的现金流支撑,工厂需要提前 2-3 个月订货,而运输时间需要 1 个月以上,这中间至少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差。
其次,清关有繁杂的手续,任何一个细节不对,都有被打回的可能,运费损失极大。最后,等到货物运到消费者手上,如果消费者不满意要退货,一辆车就会多出退货邮费,和二次售出的邮费的成本。不论哪个环节出错,企业都要出钱。
而老祝已经吃过了足够多的苦头,直到现在还有整箱海运货物的钱没收回来,比别人更知道怎么避雷。(对于价值不清楚的朋友,可以通过深圳“卖出两箱货等于一套房”的行业惯例中得知一二)
更重要的是,对于老祝来说,正好适合他的、还能稳定增长的品类,已经不多了。他感到自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反正等过几年女儿长大了,我就该退休了”。
根据东方证券研报,在欧洲,ebike 的年化增长率是 30%,平均渗透率是 20%。其中,德国、荷兰和法国是 ebike 在欧洲最大的三个市场,在 2020 年的成交量占自行车市场的 60%,渗透率分别为 30%、15% 和 50%,也就是说,公众对 ebike 的接受度并不低,并且在很多国家还有渗透空间。
就欧洲当地而言,当然已经有老玩家。电机就有博世、美利达、马勒,整车贩卖有 Brompton、迪卡侬、捷安特和美利达等本来的自行车巨头。
但他们的销售渠道以线下为主,定价在 2000-3000 欧元之间。抻开了增长空间的则是电商渠道,以售价相对更低(1000-2000 欧元)的初创品牌为主,比如来自中国 Ancheer、aventor,还有来自美国的 Rad Power 等,在过去数年都看到了成倍的增长,拿到了投资。
“虽然欧洲电商市场长得慢,但是确实每年都能看到 5% 到 10% 的增长”,老祝认为只要看到足够的缝隙,他们就有机会挤进去,步步为营。“你说我们中国确实发展很快,可能一下从 web 2.0 跳到 3.0 了;欧洲没那么快,但是总会从 2.0,变成 2.1、2.2、2.3……的,我们只需要跟上这个节奏,就会有增量。”
品牌就是一切
2021 年,老祝的公司正式推出了 ebike 品牌 FaFrees,定价大约在 1500 欧元左右,从之前的批发生意正式转型。
老祝很清楚,和动辄数千欧元、能够上山下海的单车相比,他们的定位一定是城市短途出行工具,平时去买个东西,或者到户外骑行。所以他们卖得最好的车,都是能够进行一定的负重,并且轮胎相对更宽、更安全,外形“不那么酷”。
“我们是真的没有电商基因”,老祝自嘲,他们刚开始卖货的时候,连单车出厂前要拍照做商品图都不知道。直到货运到欧洲了,负责电商的同事问,产品图呢?才想起来。“毕竟以前都是供应商提供嘛”。
在老祝看来,要在欧洲做这个生意,就必须做品牌。这是最现实的选择:从中国运送大件商品到欧洲,不管生产成本多么低廉,中间环节的成本依然存在,再加上汇率、锂矿价格(ebike 必须使用价格更高的三元锂电池,而不是常见于电动车的磷酸铁锂电池)等不可控因素,产品的定价必须能够把这些风险都囊括进去。要卖上相应的价格,就只能通过品牌来巩固消费者的认知。
其次是,从市场角度来看,欧洲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并没有那么高,“你卖 799 欧,或者 899 欧,对于他们而言没有本质区别”。那么,什么才重要呢?
在刚开始卖货的过程中,FaFrees 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一个客户,第一个月下单买了一辆 ebike 以后,后续又下了两次单,都寄往同一个地址。到第三次,他们终于按捺不住,去问顾客是不是下错单了?顾客说,是买了用着觉得不错,家里人都需要,所以才继续下单。
这让他们意识到,在欧洲,依然有很多消费者是第一次购买 ebike,并且在完成购买以后,只要不出问题,基本都能被留存下来,继续复购。“我们(员工)都是在深圳的大电商范围里成长起来的,经常觉得卖出去就结束了”,老祝说,“但是在欧洲市场,消费者其实是相对淳朴和简单的。”
这产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消费者下定决心,从网上买一个单价上千欧的产品?老祝说,只能从每一个细节降低消费者的决策门槛。免运费、无理由退货,免费的额外零件,都要有,让消费者觉得即使下了单不满意,也没什么损失。
而在免运费之后,售后服务的目标,就变得非常简单:最大可能减少退货率。一台车的退货,可能会折损相当于几台车的利润(来回运费、路程上停留的时间、仓储成本)。
这反过来影响了 FaFrees 的整体运营逻辑。产品必须要做到足够好,这样出问题的几率才足够低。老祝说,这两年他在厂商那里的提货价越来越贵,已经提高了四成。这是因为他在迭代更好的进口零件,“别的老板都是说,我在你这里拿那么多货,你给我便宜点”,老祝自豪地表示,“我不是,我是希望大家一起把产品越做越好,利润越做越厚。”
另外则是客服要对产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随时回应消费者的问题。一般而言,消费者产生最多的问题就是在组装的时候,如果只是因为不会组装,而不是产品质量有问题才产生的退货,是非常可惜的。FaFrees 到现在都没有专门的客服团队,客服可能是市场、产品、渠道、运营,都对产品有足够的了解。
如果要维修,没有线下门店的 FaFrees 也有办法。客服有足够的权限,在判断产品的确产生质量问题后,只要问题不算严重,都可以直接给消费者发 30-100 欧不等的退费,让消费者自己去门店维修。
“有时候其实不是产品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就是他很着急,需要和人沟通,把情绪发泄出来。你帮他再看几次说明书,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虽然从未去过欧洲,老祝尽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体贴隔了数千公里的用户,“在这个市场,有非常多的中老年人买我们的产品,让他们跟着视频学习组装,就是会有难度,装不好,他天然就要退货。”
这是老祝认为的中国企业的优势,“你说最牛的电机是博世的、最牛的变速器是禧玛诺的,但是我们中国企业一定是最愿意去了解消费者、并且为他们作出改变的。”
去年,FaFrees 在欧洲卖出了过万辆 ebike,收入超过 1000 万欧元,也就是大约 7000 万元人民币。
这让老祝看到了新的目标,虽然一直嚷嚷着自己年纪大了,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给团队设立了今年卖出 2 万辆的目标。
1万辆 ebike,是自然增长的结果,没有找 KOL 推广,也没买展示广告,因为“还没学到那一步”。他们甚至还短暂地学习了一下怎么在 TikTok 直播,但都是“玩一玩”的心态,似乎也没成功卖出过产品。
老祝看得很开,愿意给团队交学费。“反正我确实不懂(电商),我可以通过一些大方向抓本质,但是团队就是要在这些小事里面纠缠,他们才会成长,这都是必要的。”
在今年,他们打算开始学习怎么做营销和推广,想要向更多的欧洲用户推广自己。老祝认为,在新冠疫情之后,以及起伏不定的能源危机的影响下,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喜欢骑行。他们渴望成为这些新用户生活的一份子。
本文来自“20社”(ID:quancaijing_20she),作者:罗立璇,原文标题:“智能硬件出海风口正盛,这个小公司找到了巨头留下的空隙”,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发布。
图 | Unsplash
2月线上分享会 | 2023年,香港金融科技有何新机遇?
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香港通关的恢复进一步提振了业界信心。站在新年的起点向前看,2023年金融科技企业将迎来什么样的新机遇?传统金融巨头将如何与新兴科创公司相互配合?内地企业该如何借力香港,进入全球市场?
2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InvestHK)联合36氪出海,举办线上闭门分享会,邀请到来自香港保险业联会(HKFI)、金融科技平台裕承科金(ARTA TechFin)和建工地产集团 G5 创新投资的代表,共同聊聊金融科技落地香港的契机。
欢迎感兴趣的企业扫描图片中二维码,填写表单,报名参加本次活动。我们将根据话题相关度,对报名申请进行筛选。通过活动审核的用户,我们将有专人联系,同步参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