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餐饮

中企出海也该到食品饮料行业了

深度观察 

“继游戏、短视频后,食品饮料企业出海成新趋势。”
分享:

2024年,中国的食品饮料企业正在加速出海。

过去一年,盒马把自有商品卖到美国、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也成为首个将自有品牌商品卖到南半球的中国零售品牌,接下来,盒马还要把货卖到韩国、日本。

2019年就开始出海的元气森林,在过去一年覆盖了全美591家Costco,这是美国主力消费者经常去的零售渠道;而在韩国,元气森林的国际品牌Chi Forest也进入了乐天百货等主流连锁零售渠道。

不仅如此,王老吉、东鹏饮料、卫龙,还有白花蛇草水这类地方特色品牌,相继进入东南亚、北美乃至非洲市场,发力推进全球产品布局。

继游戏、短视频后,食品饮料企业出海成为了新的趋势。

国内市场竞争愈发内卷,海外市场却有着相对更大的增长空间。据Euromonitor预测,未来五年,美国休闲食品市场将保持4.57%的复合增长率,其中零食领域的消费额超过1100亿美元,占比超过82%。这是中企出海的巨大机遇。

但不同于劳动力输出与软件娱乐产品,食品饮料产品背后所代表的品牌文化、风俗差异和本地消费习惯,以及更深层次的政策差异、供应链迁移等问题,都将成为出海路上不可避免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食品饮料出海的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01.做更本土化的生意

中国食品饮料出海的第一步,往往是当地的华人消费者。

盒马在美国的第一站,就是上架当地最大的华人连锁超市“大华超市”,还有最大的华人购物网站“亚米网”,之后上线的FreshGoGo、Weee,也是以华人消费者为主的线上平台。

目前在全球150多个国家销售产品、已经发布海外独立品牌“WALOVI”的王老吉也同样如此,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华人数量超过1000万的国家有14个,这些也是王老吉海外销量最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北美、东南亚等地。

相同的口味和消费习惯、更有情感纽带的品牌影响,这是中国食品被海外华人青睐的核心因素;还有,海外华人有着同比更高的消费力。以美国为例,2022年亚裔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94903美元,远高于美国整体家庭收入中位数70784美元。

当然,国产食品饮料品牌如何“破圈”海外华人消费圈层,这也是核心的命题。

Lazada中国食品饮料保健品品类出海负责人Maria Yang曾提及,目前大量食品饮料品牌的出海,都是经销商自发带出去,品牌营销和供应链管理都很粗放,这也导致同类品牌往往先进入门槛较低的华人商超,而深入当地主流渠道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饮食习惯、宗教风俗和审查制度的地域差异,食品饮料出海往往要先集中调整产品和供应链,比如各国对食用色素的可添加剂量都有不同要求,还有印尼、马来西亚这类世俗化的伊斯兰教国家,海外品牌在当地开工厂就必须获得清真资质。

甚至于,物流运输因素都会影响产品设计。比如元气森林主打气泡水的海外版都采用白瓶铝罐包装,这是因为铝罐包装的保质期能到540天,而瓶装保质期只有270天。

一个更直观的案例是,由于中式辣条的甜辣风味更符合东南亚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在泰国,“latiao(辣条)”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零食种类。同时,为了更好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饮食习惯,辣条品牌卫龙还在泰国和印尼推出了冬阴功味辣条和仁当味辣条。

做好本土化产品和运营,是食品饮料品牌出海的必经之路。

在韩国,洽洽食品为打开市场,在500多所中小学的中午教室提供瓜子品尝包、课件范本等,潜移默化地建立瓜子消费认知;在美国,超市试吃试饮带来的购买转化率远高于国内,这也要求国产品牌加大在海外超市的试吃试饮比例。

相比于做全球化产品的游戏和短视频,投其所好的营销策略、对当地独特消费习惯的尊重,食品饮料品牌往往能借此积累品牌认知度,也呈现一个开放、友好的中国消费品牌形象。

再进一步,国产食品饮料逐步进入海外主流的零售渠道,直面本土消费者。

在欧美地区,“老干妈”辣酱已经覆盖了30%左右的主流超市;在印尼,元气森林已经入驻当地最大的连锁渠道Indomaret;在马来西亚,元气森林入驻了超过2万家711便利店;在全球,王老吉为推广中国凉茶的饮食文化,已经自建了56座凉茶博物馆。

从更贴近当地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和产品开发,到大规模覆盖当地主流连锁零售商,如果本土化的生意再进一步,就像当年外资巨头入华一样,国产的食品饮料企业,要从组织架构开始,学着成为一家全球公司。

20世纪初就进入中国香港的雀巢,自2022年起将大中华大区作为独立汇报的大区,组织架构与财务规划等独立于亚洲地区之外,而如今雀巢大中华区的2.2万多名员工,只有个位数为非中国籍。

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2010年开始出海建厂的供应链品牌“安琪酵母”,目前海外工厂的员工本土化程度超过95%。

不过,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人才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过程中,做好组织架构和人员由上至下的本土化管理并非易事,而在产品出海后,食品饮料品牌背后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又如何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02.供应链的关键一跃

在生产开发、物流和原材料等方面,国产食品饮料出海面临着不同挑战。

在政策方面,茶百道旗下的大单品——杨枝甘露,所用的核心原料为台农芒果,但由于韩国当地的进口限制政策,茶百道只得选用单价更高的南美苹果芒,才能保证杨枝甘露的稳定供应。

在市场方面,正在谋划出海沙特的小象超市,目前正在当地密集招募供应商;但与国内不同的是,沙特常年气温较高、供应链和及时配送效率都与国内相差甚远,在国内主打生鲜的小象超市,在沙特只能先以冻品为主。

除政策、气候和市场条件的差异外,按照供应链就近原则来看,食品饮料企业要尽可能缩短物流运输的距离和供货时效,才能减少供应链成本、降低流通中的货损风险。

一个典型案例是大量来自华南地区的食品饮料企业,出海首站和国内市场相比,不仅饮食和消费习惯相近,物流运输成本也更有性价比;比如计划设立印尼海外公司,通过广东、广西等地的生产基地运输出海的东鹏饮料。

还有广东的本土品牌“亚洲汽水”,2023年出海东南亚,其CEO何文锋表示,在东南亚当地特别是饮料工业弱、但跟中国运输距离很近的地方,亚洲汽水已经测试了几个市场。

不过,优化供应链成本最直接的一步是:在海外自建供应链。

实际上,因为海外华人在欧美、东南亚等地都有不小的人口基数,加之中式餐饮逐渐在全球流行,很多国内的食品深加工企业早已经开启出海之路。

2012年,老干妈辣酱就卖到了欧美;2003年,思念食品就获得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资质;1994年,安琪酵母通过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把产品卖到了中亚国家。

当时,中国输出的食品加工及制造能力,往往只是整个产业链的最末端,最主要的就是成为当地中餐馆及其他餐企的供应商,并不具备成为独立消费品牌的能力。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食品出海总量达765亿美元,其中品类性、原料性的产品,如葱姜蒜占据了很大比例,作为独立品牌出海的销售总量只占到相当小的部分。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只能作为供应链品牌出海的大量“食品工厂”,现在也成为海外主流零售渠道的“座上宾”。

据了解,目前思念食品旗下的烧麦、小笼包等产品,已经进入美国本土的Costco、Vons、Albertsons等主流超市渠道;安井食品在2021年收购英国功夫食品70%的股份,推动安井的部分产品出口至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地。

更现实的原因在于,结合当下国内消费市场来看,食品产业仍然存在同质化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到财报,2023年绝味食品、洽洽食品、养元饮品等企业的存货规模均出现了明显增加,其中洽洽食品的存货规模达到16.23亿元,同比增速高达64.85%。

当然,一个核心要点是,在国内基础深厚的食品深加工企业,也正在通过产品与工厂出海,构建全球化的食品供应链体系,这也是为日后中国诞生国际化的食品饮料品牌,培育土壤。

2018年,思念食品在美国洛杉矶的Chatsworth生产基地全面投产,运营到第三年,在本土的销量就超过了思念从中国10年出口量的总和。另一家水产品牌恒兴水产,自2015年起相继在埃及、沙特和印尼兴建渔业产业园,不断完善水产供应链全球化布局。

就像星巴克在非洲、南美等全球主要咖啡豆产地都有供应链布局一样,在海外市场开设本地工厂,加速构建本土的供应链能力和管理组织机构,使自己从国产品牌蜕变成国际连锁巨头,这不仅是食品饮料企业出海,也几乎是所有国产品牌出海的关键命题。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也很骨感,国际市场的挑战依然不少。

03.尾声

打游戏、刷短视频,这些具备“kill time”属性的娱乐内容,往往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突破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但食品饮料品牌却在饮食习俗、消费习惯等方面,有着更深厚的壁垒。

在国内,每个省份都有当地特色的快消品牌,比如河南的花花牛乳制品、胶东地区的崂山可乐等,这类品牌主要做区域市场,也构成了当地人对日常消费的“童年记忆”,而海外市场同样如此,每个国家都有形成长期购买习惯的食品饮料品牌。

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量的食品饮料品牌通过全球购销成为跨国巨头,也重塑了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比如碳酸饮料在国内原本是舶来品,但经过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巨头长期的市场教育,中国消费者也开始爱喝汽水。

所以,现阶段的中国食品饮料品牌出海,正是在营销、渠道和产品开发等方面,不断培育更加差异化的海外市场,当然这也意味着不菲的市场投入和更漫长的周期,同时还有更为严格的政策审核。

据了解,美国的Costco在审核供应商准入时,会增加一项ESG检查,Costco的第三方审核公司会派专人到供应商的工厂门口,随机拦下工人,询问他们每个月工作几天、加班多久、加班工资是否足额支付。这是国内很少有的供应商准入条件。

在政策之外,中国食品饮料的全球供应链建设,也依然道阻且长。

据Temu食品类目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食品品牌出海还在零起步阶段,“就像荒漠一样。”去年4月,Temu才正式开启食品类目招商,并且只跟头部的食品品牌工厂合作。

显然,如今出海的食品饮料品牌,每走一步都像是在沙漠里拓荒,但这一步很关键,回顾曾经食品饮料巨头的全球化历史,当一家品牌充分深耕国内市场、供应链及运营能力足够深厚,伴随着所属国家的国力提升,本土品牌寻求更深入的国际化发展,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品牌出海已经经历了传统制造业、消费电子、互联网平台等阶段,现在食品饮料品牌出海的机会已经到来。”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说。

对于全球化,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表示:“(中国科技企业)无论是获取用户红利还是市场营销还是社交传播,更多要打全球化,才能够进入上游更有难度的工作。”

在食品饮料行业同样如此,从过去在海外建厂、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到今天是整体的IP品牌出海,背后是中国的产品制造能力正在跨越式进步。

不过,从产品到品牌,这又是“惊险一跃”。马云曾说过,在海外有生意不等于是全球化的生意,全球化是企业要以全球视野来看问题。

接下来,就看中国的食品饮料企业,能否出现世界级品牌。

新闻引用:

《食品出海北美:一个千亿美元大市场》,来源:霞光社

《食品饮料出海,困在华人商超里》,来源:价值星球Planet

《深入可口可乐腹地:高损耗、断货久,元气森林出海遭遇重重难关》,来源:华尔街见闻

《思念、安井、海欣等大佬带头出海,冻品“大航海时代”来了?》,来源:冻品快报

《帮助元气森林、王老吉进入美国Costco,对话王刚:中国品牌如何出海美国?》,来源:智象出海

头图|Unsplash

本文来自 商业评论,作者 江月,编辑 小榆,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

近期活动

对中国企业来说,迪拜 IFZA 自由区优势何在?

对于成本敏感的中小微出海企业而言,如果希望既享有迪拜的商业环境,又尽可能节约注册及运营成本,年轻的 IFZA 自由区是理想的选择。IFZA 是迪拜领先的自由贸易区,为出海中东企业的本地化战略提供落地支持。在迪拜的自由贸易区中, IFZA 几乎是注册成本最低、所需时间最短的一个,同时还有专业的中国工作人员为企业提供支持。30秒填写表单,进一步了解迪拜 IFZA 自由区。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出海人加入。在出海社群里,我们面向群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TikTok 案背后, 是更多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们,将集体迎来一个并不乐观的信号。

    社交文娱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