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人工智能

创作者反抗AI

深度观察 

AI技术改变了艺术界,但是否也剥夺了原创性?版权问题愈演愈烈,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道德争议?

——领读语来自36氪出海分析师
施忆
查看「36氪出海·领读」的全部内容 >>

分享:

AI=癌?

在大部分人因为 AI 进步欢欣鼓舞的时候,有一群人决定反抗 AI。

过去一年,生成式 AI 让人类在绘画上节节败退。入行五年的游戏原画师石露说,今年的变化要超过以往任何一年。许多游戏开发公司都在使用 AI,缩减美术团队。AI 狂飙的几个月内,原画师的稿费从2万/张降到4千/张。

一些中低级的原画师给 AI 打工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大多时候,甲方一天生成100多张 AI 角色图,而石露和同事则负责给 AI 修图。

“前两周我还能给角色改脸或者改表情,”石露说, “这周的任务是画鼻毛和黑头。”多年前当实习生时,她已经可以画游戏角色形象,现在“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她认为导致画师处境艰难的元凶便是AI。

“那是癌。”她说。在互联网上,反对者还给支持 AI 的人取了外号“癌哥”。

创作者反抗AI
抵制AI绘画的Logo(图源网络)

人与 AI 的矛盾正在激化。许多画手担心被 AI 侵权。他们相信,文生图的原理就是“碎尸拼接”——开发者投喂了大量人类创作的画作给 AI 模型,模型将其打碎,再拼接,最后生成新的图。(尽管一些技术人员站出来辟谣,但无济于事。)

反对者形容 AI 作图没有灵魂,是尸体,喜欢 AI 作图就是“恋尸癖”。“拼接论”是他们的武器,以普通人的直觉来看,AI 生图的过程已经涉及侵权。

推广AI的大公司们也陷入争议的漩涡。

2023年11月29日,四位画师联合起诉小红书 AI 模型库侵权,理由是小红书的 AI 图像创作工具  Trik,疑似用了他们的作品去训练 AI 模型。

其中一位名叫“正版青团子”的画师,晒出两张插画,分别是她的作品和 Trik AI 生成的图。 “无论是配色元素还是画面风格都和我的图很像,感觉心血被剽窃了。”她写道, “希望大家一起维权。”

创作者反抗AI
青团子作品(左)与Trik AI作品(右)对比(图源截图)

一位粉丝说,Trik AI 所谓的中国风图片, “就是对国内古风太太们的图大量投喂,好多(Trik)生成的古风场景都有熟悉的太太们的感觉”。( “太太”是圈内粉丝对厉害画手的昵称)

画师“是雪鱼啊”将 Trik AI 生成的图与自己的作品对比,认为两者相似度很高,甚至有类似的元素,他向小红书喊话, “你们用我的图喂 AI 喂得开心吗?”

创作者反抗AI

创作者反抗AI
雪鱼作品(左)与Trik AI作品(右)对比(图源雪鱼微博)

他宣布在小红书上停更,理由是小红书未经允许,擅自将他的作品“喂” AI,以及平台近乎霸王条约的用户协议,引起他的不安。

起诉小红书的案件已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据了解,这是国内第一起针对 AIGC 训练数据集侵权问题的案件。

小红书方面以案件进入司法程序为由,拒绝发表评论。青团子透露,立案之前,小红书的人曾找过来,希望协商。但他们已经约定不接受调解,坚持立案。青团子说,希望这案子能为AI绘图的版权纠纷提供参考案例。

网易旗下 LOFTER 是画师与粉丝常用的交流平台,插画师高悦经常在 LOFTER 分享自己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去年她注意到 LOFTER 正在内测一项 AI 功能“老福鸽画画机”,用户只需使用关键词就能生成绘画作品。她忍不住怀疑平台会暗自将他们的作品变成 AI 的训练素材。

创作者反抗AI
新功能“老福鸽画画机”(图源截图)

“我对这个平台的信任度瞬间骤减,不寒而栗。”高悦说。

眼看越来越多的用户表达不满,LOFTER 官方几天后删除了新功能的活动通告,并且声明训练数据来自开源,并未使用用户的作品数据。然而这项功能并没有第一时间下线,这也是无法让用户信服和放心的重要原因。

一番纠结之后,高悦选择响应部分创作者的号召,清空自己的账号,随后注销,以此表示抗争。在高悦看来,从平台撤退,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自我保护的方式。

“我不希望公开发布作品,去喂养那个可能会取代我的怪物。”她说。

争议在设计师圈层越滚越大。上个月,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也被质疑是 AI 作图——每只龙爪的脚趾数量不一样;嘴巴勾到鼻子上;龙鳞时而单层时而双层。春晚官方深夜发微博回应, “设计老师的头都秃了一块”,还晒出了吉祥物的设计过程。

创作者反抗AI
央视春晚的回应(图源微博截图)

插画师马群回忆,2022年 AI 绘画火过一阵,当时 AI 的画经常翻车,比如将人画成狗或马,很容易识别。后来 AI 进步的速度超出想象,但仍然有迹可循,比如 AI 还不懂如何画手。

坏消息是,上述漏洞短时间内逐渐消失了。马群认为,鉴别 AI 越来越依靠人的主观感受, “没有灵性”,或者“有一种非人质感”。

马群也抵制 AI,因为 AI 让她失去了对绘画的热情。她不是科班出身,靠热情去自学绘画,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全职画手。绘画的过程有时很折磨人,但看到成果的那一刻,她的喜悦盖过一切。

而现在,AI 抹掉了大多数绘画步骤,一切都在自动化,意味着马群花费几年习得的技巧与经验,在高效、强大的算法面前黯然失色。

“创作变得廉价了。”马群对36氪说。

到法院去

创作者将 AI 公司告上法庭,几乎了贯穿2023一整年。

在硅谷,新的技术风口并不罕见,此前的元宇宙、加密货币都曾备受瞩目,很快便不了了之。生成式 AI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掀起声浪,是因为它看起来真的有用,足以颠覆旧世界,以至于让人感到巨大的威胁,比如手握版权的内容创作者。

率先向 AI 发难的是一位名叫卡拉·奥尔蒂斯的插画师。她也是“拼接论”的信徒,面对在绘画领域攻城略地的 Stability AI,她的脑海里只浮现出两个词:剥削、恶心。那段时间,一些工作机会被 AI 无情夺走,她陷入焦虑,继而决定反抗。

她向律师马修·巴特里克求助。2022年冬天,巴特里克为一群程序员提供法律帮助,后者认为微软的 GitHub Copilot 涉嫌侵犯他们的版权。巴特里克指责 GitHub Copilot “窃取了程序员的工作”,积极地准备这场诉讼。2023年1月,巴特里克代理了奥尔蒂斯起诉 Stability AI 的案子。

类似的诉讼屡见不鲜。图片公司 Gettty Images 分别在美国和英国起诉 Stability AI,指控其非法复制和处理了1200万张 Getty Imagas 的图片;以乔治·马丁、乔纳森·弗兰岑为首的小说家们向 OpenAI 发难,而一群非虚构作家则把矛头对准 OpenAI 和微软;环球音乐等一众音乐厂牌声称Antropic在训练过程中非法使用了他们的版权作品,并且在模型生成内容中非法分发了歌词。

2023年12月27日,《纽约时报》正式起诉微软和 OpenAI,宣称报社数百万篇文章被用作 AI 的训练数据,而 AI 正作为新闻消息源与报社竞争。

一场围绕 AI 版权的全面战争已经打响,难题纷纷抛给了各国的法院。

在中国,一桩 AI 绘图侵权案,从立案到判决,持续了数月,是其他图片侵权案处理时长的数倍。

2023年2月,原告李昀锴在百家号的文章发现自己用 AI 创作的图片被用作配图,但文章作者使用时未经许可,并且裁掉了李昀锴的署名水印。于是李昀锴以侵犯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向北京互联网法院起诉该作者。

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是,由于被侵权的图片是 AI 模型 Stable Diffusion 生成,引起了大量关注,被网友称为“AI 绘图第一案”。

创作者反抗AI
被侵权的图片,是李昀锴用AI生成的(图源受访者提供)

李昀锴不是设计师,他是一名知识产权律师,入行将满10年,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研究新技术与版权法之间的博弈。去年9月他开始研究 AI 绘画工具,并尝试用 Stable Diffusion 生成图片,研究之余还在小红书分享用 AI 生成的图片。

有天,李昀锴发现他用 AI 绘制的图片,出现在一篇百家号文章里。这是明显的侵权行为。出于职业兴趣,他想弄明白 AI 作图的版权归属,更重要的是,法院到底会怎么想?

挪用李昀锴图片的人、也是此案的被告,是位五六十岁的女性,自称身患重病,收到法院通知时一头雾水。在庭审上,她解释那张图片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具体来源已经无法提供。

她还说,AI 绘图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能算是原告的作品。这也是该案争论的焦点,AI 生成的图片是否构成作品,以及李昀锴是否享有该图片的著作权。

对各国来说,这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法律问题。去年八月,美国一家法院判决,机器创作的内容没有版权,原因是“人类作者身份是版权的基本要求”。但这个结论很快受到质疑。有人指出,同样是使用机器,如果用手机拍照,照片就能受版权保护,用 AI 模型生成图片,理应也有版权保护,不是吗?

针对该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则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判决。

审理此案的法官要求李昀锴详细演示用 AI 生成图片的全过程,包括下载软件、写提示词等。为了让法官了解 AI 技术,李昀锴查阅了很多资料,尽力向法官解释 AI 绘画的原理和创作过程。

法官最终认为,李昀锴在涉案 AI 图片的创作过程中,做了很多智力介入,这体现了作品的独创性。因此这幅 AI 图片被认定为李昀锴的作品,享有著作权保护。

创作者反抗AI
2023年8月24日庭审全网直播(图源视频截图)

李昀锴告诉36氪,这个判决让国内一些正在观望的AI公司“喜忧参半”,开心的是 AI 生成的图拥有版权,忧愁的则是,版权看起来是归属于用户。

AI 公司并不慌

作为版权争议的另一端,AI 公司显然无心恋战。客观上说,版权争议短期内吵不出结果,所以,回避甚至保持沉默是最稳妥的办法。

2023年12月,美图公司推出新一代大模型,号称具备更强大的视频生成功能。尽管公司高层强调,AI 是一种辅助工具,不是要取代专业人士,但许多从业者相信,这些新功能假以时日会进一步威胁他们的工作机会。

在问答环节,36氪提出 AI 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的问题,想知道他们将如何应对。

“AIGC生成图片的版权问题,实践中有争论,有赖于法律的进一步规范,”一位高管说,“虽然目前这方面的法律不是很清晰,但我们总体上会保护用户,尤其是专业人士的版权。”

另一位高管提到了“AI 绘画第一案”的判决结果,表示认同法院的判断, “如果像‘AI 绘画第一案’这种情况,我们也认为 AI 公司和 AI 模型不拥有相关版权。”

OpenAI 今年在开发者大会上,高调宣布将为使用 GPT 而遭到法律纠纷的人承担诉讼费用。在部分创作者看来,这却像是在挑衅。

某种程度上,AI 公司有恃无恐。起诉 AI 的最核心的主张——AI 模型在使用训练数据时就已经构成侵权行为——并非无懈可击。一些 AI 公司把 AI 训练比作人类的学习过程,一个新学徒需要阅读,甚至模仿老师的作品,才能掌握技术。如果法院采纳这一观点,那就不构成侵权。

一位律师表示,AI 公司很有可能会采用“合理使用原则”来作辩护。 “合理使用原则”大概是指,虽然你的行为严格来说算侵权,但你的行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借用,用来促进创造性的表达。例如,学者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摘录他人内容;作者可以出版改编图书;普通人可以截取电影片段做影评。

换句话说,如果对版权限制过死,文明的创造力将可能停滞。

科技公司长期利用这一原则来规避版权争议。2013年,谷歌因为复制数百万册图书并在线上传书里的片段,遭到作家协会的起诉,法官基于合理使用原则,裁决谷歌这一行为合法,因为它为公众创建了可搜索的索引,创造了公共价值。

在大模型时代,合理使用原则仍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支持 AI 不侵权的人认为,大模型生成内容的过程,跟人类创作相差无几——当你尝试画一幅画或拍一支视频,你的脑海里也会有你看过的画或电影。人类的创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步,大模型也是如此。

在美国,已经有法官表示支持 Meta 的主张,驳回关于 LLaMA 生成的文本侵犯作家版权的指控。

该法官暗示作家们可以继续上诉,但这将拉长诉讼的战线,这对 AI 公司也是一种利好。一位学者表示,随着 AI 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大众对 AI 的接纳程度在提高,这将导致法院必须更谨慎地作出判决。

更重要的是,AI 的战略地位和商业价值不断上升,AI 技术的信徒普遍担心,如果版权限制过严,将制约AI技术的发展。

李昀锴和一些大模型开发者交流过,对方表示主管机关的态度相对谨慎,是因为除了考虑个案,他们还要顾及中国 AI 的技术发展,以及国与国之间关于 AI 技术的竞争。

另一个障碍在于,AI 公司在模型训练数据方面几乎没有透明度。

只需举一个近期发生的例子:2023年12月7日,Google 发布了一份长达60页的报告,其中反复强调训练数据的关键性——“我们发现数据质量对一个高性能模型至关重要”,但几乎没有提供关于数据的来源、筛选以及具体内容的任何信息。

一位算法工程师对36氪说,他们寻找训练数据的方式无非是:用爬虫将互联网的内容爬一遍;找一些开源的数据集;实在不行就去黑市购买, “总能买得到”。

有学者讥讽道,AI 公司与其去竞争模型在评测榜单的性能分数,不如比拼一下谁可以拥有最合法的训练数据。

不过,批评 AI 公司训练数据不透明,也有些苛责。毕竟训练数据将极大左右模型性能,是各家 AI 公司的商业机密。试想一下,可口可乐将他们的配方严格保密了137年,至今没有人破解,AI 公司不会轻易交出他们的底牌。

在现有法律条文下,AI 公司也没有义务和动力去公开训练数据。

李昀锴对36氪说, “国内没有证据开示制度”(该制度规定,只要与案件事实具有关联性的证据,当事人有权要求掌握该证据的其他当事人对其进行出示、披露),这意味着AI公司可以不披露模型的训练数据。 “现在这个制度下,只要企业不披露,就没人知道有没有拿用户数据去训练。这是一个死结。”他说。

截至发稿,四位画师起诉小红书 AI 的案子仍未开庭。李昀锴正在关注此案,谈到胜败,他说: “画师的诉求有可能无法获得支持,因为他们没办法证明自己的作品被训练了。”

很遗憾,创作者要想在这场版权战争大获全胜,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这不代表 AI 公司可以完全不顾一切。舆论的影响也很重要。2023年11月, 金山办公开启 AI 功能公测,很快有人发现,产品隐私政策提到,为提升 AI 功能准确性,将对用户主动上传的文档材料,经脱敏处理后作为 AI 训练的基础材料使用。这一条款引起大量用户不满。

一位版权法律师猜测,公司法务写明上述条款,目的是“想尽量把这个事情变得合规”。当他们规避法律风险后,却陷入了舆论风险,多少有些黑色幽默。

几天后,金山办公作出回应,承诺“所有用户文档不会被用于任何 AI 训练目的”,以此平息这场风波。CEO 章庆元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说,条款是旧的,针对 PPT 板式的美化,并不涉及用户文档,没来得及更新,导致用户误解。

李昀锴说,AI 相关的知识版权界定,目前只能在司法实践的个案探索, “普遍的共识是尊重商业实践,即法律不会过度介入企业的自主行为。如果有知识产权,一般原则是归属于开发者进行分配。”

腾讯混元模型在相关条款中约定,生成内容的版权归用户所有,但“仅供个人学习、娱乐使用,不得将其用于任何商业化用途”。李昀锴说, “其他公司就不是这么大方。”

混元模型的相关条款(图源截图)

目前呼声较大的一种妥协方案是,AI 公司应该有一套解决方案去补偿内容创作者(参考 Spotify 给音乐人的补偿),如果作品被用作 AI 训练数据,创作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费用。短期来看,这将保护创作者的利益。至于更长远会发生什么,谁也不敢保证。

2023年被称为“AI 之夏”,AI 公司成功地让更多人相信 AI 是大势所趋,包括一些内容创作者。前不久,《读库》主编张立宪在微博表示,2024年杂志扉页的图将全部采用 AI 绘画。

该条微博评论区引起不小争议(图源微博截图)

一位插画师留言: “最注重品质的读库接纳 AI 画作,意味深长。”

(应访谈对象要求,文中石露、高悦、马群为化名)

图 | Unsplas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涌现(ID:AIEmergence)” ,作者:林炜鑫,编辑:苏建勋,原文标题“被AI夺走工作的人,决定反抗AI” ,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活动| 欧洲出海朋友会上海场招募中,关注医疗健康行业

1月30日,36氪出海联合北爱尔兰投资发展署,在上海举办第二期欧洲出海朋友会,聚焦医疗健康行业出海,尤其关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报名将于1月29日中午12点截止)

欧洲出海朋友会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万字拆解”中美新局势下的企业出海和应对之道

    企业出海,如何应对中美新局势带来的供应链变化?

    热点

    “万字拆解”中美新局势下的企业出海和应对之道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