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热点

倒计时下的墨西哥:新逻辑与潜规则

新市场观察 

无论如何,新的规则总会诞生,中企打造海外第二条供应链,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

中美关税90天“大限将至”,7月23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中方将与美方在瑞典展开新一轮经贸会谈——这次会谈被视为中美经贸关系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三个月的“中场休息”为两国的谈判构建了缓冲带,但在被忽略的角落里,夹在两个大国中间的小国们早已被踩得东倒西歪。

之前一众中国企业出海热门目的地里,受伤最重的无疑是东南亚,排在第二位的便是墨西哥。

作为绕道美国市场的经典中转地,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连续20年稳居墨西哥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墨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每年都以两位数稳定增长;尤其是汽车产业,在2024年,墨西哥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六大出口目的国,在出口同比增量国家中排名第三。

本来,在美国 “近岸外包”模式影响下,依托《美墨加协定》的政策倾斜,很多中企通过 “本国零件 + 墨西哥组装 + 美国市场” 的转口模式前往墨西哥设厂。这样的做法既能满足美国产业链回流诉求,又延续各国贸易往来的活力。

但在特朗普关税大棒的冲击下,墨西哥“China+1”的区位优势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货币基金已经将今年墨西哥的经济增速预期由1.4%大幅下调至-0.3%,成为二十国集团中唯一预计经济负增长的经济体。

同样被推上擂台的还有大批出海企业,他们中有凌晨三点还在盯着汇率走势的跨境卖家、有危机感十足早在几年前就已海外建厂的“先知”,还有刚刚交完定金不知该何去何从的工厂老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的喜悲并不相通。

过去两周,「暗涌Waves」联合关注出海的早期基金险峰长青,与一群身在墨西哥10年以上的资深“老炮”,共同举办了一场墨西哥出海的线上活动。此次讨论中涉及的许多事情虽有零星报道,但从亲历者的实际讲述中,我们发现,当地情况可能比想象中更为严峻和复杂。

有三件事可以确定:

第一,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必须走出去,若还在国内内卷,只会沦为被大企业压榨的对象;

第二,美国依然是今天全世界最好的买家——利润高、订单大、消费能力强,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舍弃这个市场;

第三,新贸易规则的主导权将是下一阶段中美博弈的核心看点。

但无论如何,新的规则总会诞生。正如那句著名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所以,尽量不要倒在明天晚上。

以下为直播内容节选,由「暗涌Waves」编辑:

Part01 关税下的“墨西哥机会”

制造业:打造出海供应链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以来,美国一系列关税政策,让本来炙手可热的墨西哥市场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

近年来赴墨投产的中资企业,大多以汽车行业为代表,“有些是特斯拉的供应商,还有一部分中国本土车企,比如比亚迪和长安”,华墨贸易墨西哥总经理余远文对「暗涌Waves」表示,以4月关税战为节点,很多当地在建的工厂都已停工,也没有新增的投资计划。

“大家发现即便迁到墨西哥也可能被征税,这种意识一旦形成,投资热情肯定会有所下降。”

作为中企出海墨西哥最大的综合性服务商之一,际连集团对此感受更为直观,公司副总裁高嘉赓告诉我们,早在2024年第三季度特朗普的精选高潮阶段,中国企业赴墨建厂的热度就已经降了几个等级,多数有意愿的企业都选择观望最终的选举结果。

“几个大公司的规划项目几乎全停了,受影响的不只是汽车行业,也包括其他制造业与化工材料企业”,一些有经验的CEO判断美国会出台更加严厉的限制政策,于是直接选择了放弃继续投资墨西哥。

不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嘉赓称,这段时间前来咨询墨西哥业务的人数并未下降,更多的厂家此前并无出海背景,只是看到MAGA胜选,才慌慌张张来拉美找厂租地,但在经历了5月份关税过山车后,“这些客户又几乎一夜间全部消失。”

海外订单的诱惑巨大,投资金额也同样巨大,可能多年后才能回本,这让中国老板们很难下定决心。因此一旦中美贸易出现阶段性缓和,他们便纷纷暂缓了之前的出海计划。

就在7月12日,特朗普在“真实社交”上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将对来自墨西哥的输美产品分别征收30%的关税,给出海墨西哥本不确定的前景再添变数。

不过在敏实集团全球物流中心总经理余珂看来,也不宜过度担忧美墨之间的贸易风险,“要知道在中国公司到来之前,墨西哥就是一个深深嵌入美国产业链的制造业大国,美国自己也十分依赖墨西哥的零部件供应”。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2月关税战后,特朗普很快授予福特等三大汽车制造商为期一个月的关税豁免,到5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也通过官方渠道确认,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属于《美加墨协议》的一部分,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仍可享受免税待遇。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2023年7月至今,墨西哥已经连续三次提高本国的进口关税。在余珂看来,这种策略类似于之前中国的“两头在外”,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加工完成后再出口,最终把税收和就业留在当地。

“很明显,墨西哥政府希望能引导更多外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而不是说让你把货运进来洗一圈再运到美国,然后拿着赚到的钱回到国内。”

从这角度看,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想在墨西哥长期发展,也必须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

这也是现场嘉宾们的共识,中企打造海外第二条供应链,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关税战后许多企业的出海动作反而更加果断坚决了。

一方面,海外建厂是欧美核心品牌的共同诉求,福特通用宝马已经要求下游厂商把供应链逐步转移,提升拉美、东欧或东南亚的原产地占比,如果不服从就有被踢出整个体系的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持续经营也更看重政策确定性,“比如一款产品的毛利率是15%,企业更希望它一直保持15%,而不是今天30%,明天变成-10%”,因此大部分嘉宾也都认为,既然外部大环境无法改变,不如抓紧时间提升自身的国际化能力,没必要去赌四年一个周期地缘政治波动。

在高嘉赓看来,今天我们已经走到这样一个节点,需要把中国高效的管理方式、生产经验,甚至企业文化带向全球,“即便是刻板印象里效率偏低的拉美工人,在经过中国企业培训后,素质和责任心也会明显提高几个台阶,潜移默化间,其实我们已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

跨境电商:至少目前,中国商品还很难被替代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墨西哥是拉美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3亿人口和1.3万美元的人均GDP,消费潜力相当于一个小号的中国,这样的市场在全球屈指可数

更重要的是,墨西哥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86.51%,电商渗透率仅为18%,这种“低密度竞争+高消费潜力”的市场结构,叠加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的增长速度,让墨西哥成为各大电商巨头纷纷争抢的“香饽饽”。近年来,除拉美本地电商巨头美客多,中国平台如SHEIN,TEMU和TikTok都在当地纷纷组建团队,投入了巨量的商业资源。

由于墨西哥居民申请银行外币账户受到严格限制,中国卖家普遍依赖跨境收单服务商完成交易,寻汇SUNRATE业务总监杨国强告诉「暗涌Waves」,过去几年,寻汇在墨西哥的跨境收款与支付业务增长迅速,“从我们观测到的数据,哪怕是一些只做墨西哥市场的商户,年交易量也能达到几个亿”。

因为赚钱相对容易,无论是做孵化还是做培训,大部分进入跨境圈子的新玩家,第一站往往都会选择墨西哥。

极兔速递墨西哥CEO孔志强坦言,极兔在刚进入墨西哥时对当地物流的高昂成本印象深刻,当时墨西哥本土快递公司一票货运费最贵可达300-400比索。

“我们很快发现,在这里不需要大幅降价,就能比同行更有竞争力”。

在他看来,墨西哥的高成本主要源于处在产业发展初期,在国内早已经普及了循环带和自动分拣的今天,拉美地区普遍还在采用人工分拣+叉车装卸,这意味只要引入先进设备和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降维打击。

不过,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火热的墨西哥市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波及。

2025年1月1日,墨西哥税务总局(SAT)宣布对进口小包关税进行调整,此前部分低价值包裹免税政策完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凡来自中国的商品,无论价值多少,均需按19%缴纳关税。

从那时起,孔志强就一直密切关注着快递单量的变化,“一旦货运量急速下滑,肯定会对公司的运营网络造成冲击”,然而半年过去,预想中的暴跌却并未发生。

究其原因,一方面要归功于墨西哥市场的高毛利,在第一波关税冲击下,平台选择自己消化了这部分成本,另一方面则源自中国制造巨大的成本优势。

事实上,在撑过了最初的几个月后,各大电商平台开始逐渐把关税成本分摊到售价之中,结果销量却不降反增,“基本都是两位数的增长。”。

孔志强认为,至少在当前的墨西哥,中国商品的性价比还很难被替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超市里买个购物袋只要1毛钱,但在墨西哥要35比索,相当于13块人民币”。

在他看来,无论是墨西哥还是越南,要在几年内把成本降到同等水平都不太可能,“它(赶上中国制造)更可能会是一个20-30年的事情。”

不过,远忧也并非不存在。在余远文看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加征关税将会是墨西哥一项长期政策,不会因政府的更迭而改变;而在美国的压力下,墨西哥政府也很可能对中国商品实行更严格的甄别和准入制度。

这种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7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已经与越南达成最新一版贸易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将对越南进口关税减至20%,但对通过越南中转、实则原产于第三国(如中国)的 “转口商品”,则将征收40%的关税,矛头明显指向了希望通过转口规避美国关税的中国企业。

“就像天平的两端,一边是墨西哥自身制造业水平的不断增强,另一边是关税壁垒的不断升高,此消彼长,平衡总有被打破的一天。”

事实上,这种替代趋势已经在汽配行业初见端倪,高嘉赓表示,目前墨西哥国内从事汽配相关的中国企业,基本都完成了供应链本地化。在他看来,这源于《美加墨协议》原产地认证和追溯的日益严苛,“完全不像前几年,还能够靠蒙混过关”。

余远文也认为,相比于转口贸易,中国企业可以考虑投资墨西哥的消费品供应链,“比如一些轻工日用品,如果在墨西哥建厂,未来辐射整个拉美和北美,长期看来可能是比汽配更大的机会。”

新能源: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参与墨西哥新能源建设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墨西哥地理位置优越,日照充足,被认为是太阳能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2012年-2018年涅托政府时代,当时的墨西哥出台了一系列能源和金融的改革政策,欢迎外国资本投资,在清洁能源需求和安装成本下降的双重推动下,墨西哥迎来一波新能源的黄金发展期。

但到奥夫拉多尔政府执政后(2018-2024),政策开始偏向保护国有能源企业,2021年3月,墨西哥重新修订了能源和电力法案,给予了墨西哥国家电力公司(CFE)调度优先权,同时减少了对私营太阳能和风电的采购和激励,导致大批新能源项目处于停滞阶段,甚至出现了一些大项目已经建成但是无法并网的情况。

直到2024年克劳迪娅上台,政府在政策上才再度转为开放,但在国电投墨西哥祖玛能源公司董事涂水平看来,“新能源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方面现在的墨西哥政府已经在电力发展领域欠了很多债,导致需要加大年度的投入力度,根据墨西哥国家电力公司CFE的5年计划,每年需要投资40亿美元,但是实际上CFE的投资能力不超过10亿美元,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政府对相关领域的开放力度仍然有限,“比如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确从500千瓦放开到了700千瓦,但力度仍然有限,隔壁的巴西早就已经放开到了5兆瓦”。

此外,墨西哥对国家电力公司在未来发电量占比54%的目标日益明确,根据墨西哥经济部的解读,未来新增大型电力项目上外资持股很可能也不能超过46%,这对于追求控股的央企来说很难接受——相比之下,“关税反而不是首要问题。”

投资机会上,涂水平认为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的机会已经不多,“早期输变电红利基本释放完毕,随着竞争者不断进入,目前在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限电,墨西哥政府对新的光伏项目接入许可审批限制也会更严格”;而在一些细分领域,由于上波热潮中建成的很多电站并未实现并网,加上部分地区限电形势日益严峻,未来需要补齐配套设施,“在储能、输变电领域还有更多机会。”

Part02 出海实用“避坑指南

企业号位如何选?

初期一定是中国人,后期可以逐渐本地化。

在高嘉赓看来,想要打开拉美市场,起盘阶段一定要有分量的中方领导躬身入局,“远程是不现实的,你每天要面对的突发情况是在国内完全无法想象的”。

孔志强也坦言,极兔在初到墨西哥时,干线运输车就曾遭遇盗抢,“罢工和游行时有发生,都增加了运营的不确定性”。

就在2025年5月,墨美跨境贸易第二大枢纽曼萨尼约港海关员工宣布无限期罢工,并封锁了港口南部进出通道。

该约港承担墨西哥全国22%的进出口货运量,罢工期间大批中资企业的供应链几乎完全中断,汽车零部件行业受损尤为严重,很多生产线只能停在那里,一停一个多月,高嘉赓记忆对此犹新,“那一刻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在国内的企业被祖国保护得多好”。

但在海外,所有问题都需要企业独自面对,纽曼萨尼罢工只是当地众多社会冲突中的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墨西哥首都就爆发了至少8起大型游行示威活动,特别是在大选期间,这就要求出海企业1号位不仅需要擅长工厂管理或战略规划,更要“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面对任何突发情况,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反应。

中国企业习惯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快,今天定目标明天就要有结果,“但在拉美抱有这种想法,你会极度的不适应,不明白为什么资源就是调不过来,为什么成本如此之高”。

涂水平认为,拉美的企业管理体系是其国家政治生态的投影,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强调层层对上负责。

“比如他们出来竞选市长或省长,最后胜选者组阁,任命各个部长,部长向下任命局长,局长再任命处长”,这样的好处是每一层只对上级负责,执行力强,坏处是铁板一块,特别考验总部的管理能力。

在他看来,1号位的核心责任是要识别和实现公司的核心关切目标,总部对境外分支机构的管理则要分清楚哪些指标是公司的核心关切,是必须达成的;哪些是可以适当放松的,“所谓管控在控而不在管”,毕竟对属地化团队的管理很难做到“既要又要还要”,有一些特别属地的工作,比如本地营销、对接海关或者维护政府关系,本地化去做大部分时候会比总部派的人去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都可以考虑交给本地人,否则管理上会非常有挑战。

高嘉赓也认为,中资企业应该更普世平等地对待不同国籍的员工。“拉美重视及时行乐,人也更懒散,论加班和勤奋肯定比不上中国人,但这不代表它们的文化就是不好的,更不能因为你是老板,就认为当地人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一切管理,毕竟我们才是外来者,合作的前提是互相尊重”。

事实上,全球化的另一面即是本土化,注定不可能全部依靠中国员工。余远文坦言,目前在墨西哥发展比较好的中国企业,一大共性就是本土化人才较多。

在余珂看来,如果以10到20年的时间尺度来看,中企出海最终还是要依赖当地人,“这方面可以参考欧美外企,他们会把每个岗位的职责固定下来,一个萝卜一个坑”,企业只需要在特定领域里寻找最专业的当地人,一旦有人离职,也可以快速找到接替者。

极兔的做法则是严控中方的外派名额,孔志强表示,极兔海外的本地员工比例超过95%,除了少量中国籍管理人员,其他岗位会尽量使用本地人,且总部每个人外派前都必须经CEO亲自面试。这样的好处是,中方人员为了能与本地员工沟通,不得不去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

“我们要求担任一级部门负责人的中国人,一年之内必须学到西语A2水平”,孔志强告诉「暗涌Waves」,无论在东南亚、中东或者拉美,极兔都会鼓励员工在当地成家立业,招聘也会侧重当地有双语能力的华裔。

“所谓本土化是真的要扎根本地,而不是说从国内派个人过去,刷三年海外经历后再回来”。

一些重要的明暗规则

涂水平举了个形象的例子。

如果以全世界国家的法制化程度画一条轴线,轴线的最左面无疑是一些非洲国家,“只要能找到关系,基本什么都能干”;轴线最右面是欧美发达国家,“法无禁止皆可为”。

而墨西哥则位于轴线的中心位置——在这里,你既要合规,但也不能没有关系。

此前墨西哥当地的综合税率较高,一些中小跨境卖家会选择灰清来(即灰色清关,介于正常清关与走私之间的模糊地带)降低成本,这也导致墨西哥每个口岸的清关成本都不一样。

“贵的口岸说明当地一定存在大量的灰清情况”,不过随着近期关税政策的常态化,突击检查也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高嘉赓看来,灰清问题短期内很难被完全杜绝,更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许多进口的货物是用来生产销往美国的产品,如果将他们完全品拦在边境外,未必就是墨西哥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

不过对于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国资背景的企业,合规依然是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否则很可能会有“养肥了再杀”的风险。

余珂告诉我们,由于制造业需要持续多年的投资,大量资产都以固定资产形式沉淀在当地,一旦遇到政府税收不足,企业又恰好因合规问题被抓到,哪怕是一件小事,也会遭遇吊销资质或巨额罚款。

“很多人提到墨西哥,都认为这是一个特别腐败的国家,但实际上他们的政府里有一群非常聪明的人,制定出了一套极其精妙、能够交叉验证的体系,所以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任何不合规的事情一定会有体现,只是说人家要不要抓,或者什么时候抓的问题。”

但合规也是一把双刃剑,意味着大家会都按合同办事,余远文举了个例子,比如双方约定30天账期,在国内拖个半年甚至一年是普遍情况,但是在墨西哥,“这种企业基本不可能存活”。

“要知道任何一个国家招商引资的本质,都是为了带来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极致内卷模式在这里并不适用,如果你打破了市场平衡,让所有人都赚不到钱,他们其实有很多手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头图 | Unsplash

本文来自暗涌Waves,,作者:任倩 马文,编辑:陈之琰,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近期活动

活动|迪拜出海实战分享:落地典型路径与关键决策解析

为帮助企业打通迪拜落地路径,36氪出海将联合迪拜 IFZA 自贸区,于8月13日举办线上活动。IFZA自贸区的中国代表将与36氪出海的中东特别顾问共同带来分享,结合近期真实案例,围绕企业在决策阶段的常见难点、自贸区在落地过程中的支持机制,以及落地后各类运营事项的实操路径,为中国企业提供清晰的判断依据与行动建议。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此处”,填写表单,报名参加本次活动。活动报名将于2025年8月12日23:59截止。

近期发布

KrASIA 英文媒体服务助力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

在全球经济复杂格局的当下,英文报道不仅是向海外客户和消费者传递价值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沉淀。英文媒体 KrASIA(kr-asia.com)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商业和文化。英文网站约60%的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的商业人群。KrASIA 通过优秀的搜索引擎优化,专业的英文内容和可靠的社交媒体矩阵,以及全球顶级信息数据平台彭博终端和道琼斯 Factiva 等外部收录平台,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如果您的公司对英文传播有相关需求,或者希望与 KrASIA 合作提供出海服务,欢迎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KrASIA 媒体服务刊例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出海人加入,他们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在出海社群里,我们为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TikTok 案背后, 是更多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们,将集体迎来一个并不乐观的信号。

    社交文娱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