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际上有不少声音在讨论中国经济,但在全球高度捆绑的今天,我们很难非黑即白地脱离大环境讨论某个国家的现状。
36氪出海今天推荐的文章,深入分析了各国经济发展困境及美元加息产生的影响,文章最后作者讨论了当前状况下,中美两国工业、金融业、民生等可能的发展走向,视角中立、独特,值得一读。
任正非的一番内部讲话,让整个市场环境风声鹤唳,寒气凌然。
这段时间我也看了不少内外网的观点,有的说中国二季度 GDP 下跌,落后于其它国家,是自身不足,不要扯什么大环境;
有的说中国顺差扩大,外汇储备持续减少,而且内需萎靡,是典型的衰退式顺差;
有的外媒表示,全世界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不可遏制的通胀压力,而中国作为全球化的深度参与者,为什么近一年来的 CPI 始终保持极低水平,是不是数据有问题?
还有一些观点表示,人民币汇率在短短四个月内暴跌7.5%,外资看空流出,危机在持续酝酿。
……
有一些质疑当然是合理的,不过要想真正看清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问题,除了剖析内部原因外,也要结合全世界的经济环境来分析,这样看问题的角度才会更加全面,减少主观情绪的偏差。
希望这篇文章能解答你们的一些疑问,全文2万字,请留好阅读时间。
壹
疫情之前,美国的资产负债表是4.2万亿美元,疫情后的两年开始大量印钞,到今年6月初增加到9万亿美元,印钞数量等于前40年的总和。
弊端是,美国市场上流通的钱变多了,通胀高达9.1%,是近四十年的高位。
到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原材料和大宗商品进一步供应稀缺,价格暴涨,这是前景提要。
为了缓解通胀,美联储采取的标准手段是加息。
从3月份开始,美联储一点点试探,先是25基点,50基点,最后加到75基点,是美联储1994年11月以来最大的单次加息幅度,很快把利率拉到2.25-2.5%。
这个利率指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涉及到银行之间的拆借利率,和我们在银行存款贷款的利率不一样,但普通人不必了解其中的拆借利率,为了方便理解,直接将美联储的加息利率等同于存贷款利率就行了。
但这个加息幅度还远远不够,因为加息了半年,美国的通胀仍然保持在8%高位,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表示,明年联邦基金利率将位于4%上方,并且未来一年都不会降息。
市场继续哀嚎,充满绝望。
能真正挡住美联储加息威力的国家,并不多,而且清一色是资源顺差大国。
它们不管什么美元超发、信用稀释、美元环流和割韭菜等等,反正石油天然气煤铁铜等矿产资源一律加价,毕竟都是刚需,全球哄抢。
以俄罗斯为例。
2022年1-7月,俄罗斯的外贸顺差比去年增长2.5倍,达到1924亿美元,预计全年顺差2300亿美元,创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值。
截至2022年7月22日,俄罗斯的国际储备是5670亿美元。
战争爆发以来,卢布在短暂下跌后迅速升值,兑美元的汇率由72升到60,是目前唯一兑美元升值的货币。
俄罗斯甚至在考虑一项外汇计划,准备购买价值700亿美元的人民币和其它“友好”货币,用来减缓卢布的飙升,态度就是这么克里姆林宫。
以前有许多人分析俄罗斯的畸形经济结构,说是典型的资源陷阱,该国的 GDP 等同于一个广东省,最终沦为原料输出的命。
但一到了经济危机,等潮水退去后,有矿有粮有核的国家才能笑到最后。
俄罗斯现在的最大问题是,除了老演员核弹,所有能源底牌都已经打出来了,如果在欧洲全面去俄化之前,没有找到一条新的经济发展支柱,国内制造业将会在未来全面萧条。
俄罗斯的邻居哈萨克斯坦也是一个能源输出大国,原本应该赚得盆满钵满,却因为缺乏关键出海口,无法依赖能源创汇,只能干望着欧洲。
为了最大程度摆脱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哈萨克斯坦只能采取曲折路线,原油先运送到阿塞拜疆,然后借道土耳其港口输往欧洲;另一条路线是借道格鲁吉亚港口,合计每年可以向欧洲出口500万吨石油,也算聊胜于无。
沙特阿拉伯,传统的石油输出大国,没什么好说的,今年第一季度的贸易顺差有54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记录,第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长11.8%,增速不错。
2022年3月-8月期间,伊朗石化产品出口额9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8%,非油出口额209.24亿美元,同比增长21%。
伊朗的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分别是中国、伊拉克、阿联酋、土耳其和印度。
世界银行还对伊朗2022年的经济增长进行预测,从年初的-1.3%上调至3.7%。
伊拉克的数据不遑多让,作为欧佩克的第二大生产国,伊拉克的外汇储备到年底将飙升12%,达到900亿美元,黄金储量也攀升至131吨。
其它的中东国家,比如科威特、阿联酋就不多举例了,老天爷赏饭吃,在能源危机下过得越加幸福。
接下来的镜头来到东南亚。
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最主要的菜籽油出口国,在战争爆发后,各国对替代油品的需求大幅上升,全都瞄准了棕榈油。
印尼恰好是棕榈油出口国之一,源源不断的外贸需求,导致印尼在4月底实施出口棕榈油禁令。
然而到5月,印尼忍不住这份外贸大蛋糕,又恢复了对棕榈油的出口,甚至考虑延长棕榈油的出口税豁免。到6月,印尼棕榈油出口增长九倍多,达到24.6亿美元。
除了棕榈油,煤炭也是印尼的主要出口资源,毕竟石油和天然的价格飙升,各国对煤炭有很强需求。
也因此,印尼在第二季度的出口增长20%,GDP 同比增长5.44%,数据非常亮眼。
再来看马来西亚。
今年第二季度,该国 GDP 同比增长8.9%,是东南亚六国里势头相当猛的国家。
7月棕榈油出口量为122万吨,比6月增加4.03%。
由于地处世界油气分布的聚集地,马来西亚的石油储备有很多,液化天然气出口额增加2.5倍,原油出口额增加1.8倍。
不过东南亚受限于地理条件,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产量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全球需求。
印尼和马来西亚虽然无法像中东国家那样躺着赚钱,但坐着赚钱还是可以的。
再往下是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伪装成矿产的国家,地广人稀,财富积聚效应强,光靠变卖祖宗资源就可以一直维持高福利的好日子,羡慕不来。
加拿大也是油气储量大国,2022年前5个月的贸易顺差达到159亿加元。
作为美国的后花园,加拿大的通胀问题相当严重,不仅油气暴涨,有关民生的一切生活成本都在飙升,而且失业率持续提高,百姓对抗未来的风险很弱。
至于魔幻南美,各有各的精彩。
巴西是传统的铁矿石输出大国,今年1-8月的贸易顺差累计440.54亿美元,但比起去年同期下降15.8%。
具体到月份,7月贸易顺差是54亿美元,环比下跌38.6%。
8月的贸易总额虽然创造了历史新高,但顺差也降到41亿美元,下跌趋势无法止住。
原因很简单,因为国际铁矿石的价格下降了,巴西的铁矿石没法卖出一个好价格,而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化肥等成本又在飙升,一进一出,贸易顺差就减少了。
为此,巴西政府下调了2022年的顺差预期,从1116亿美元降到815亿美元。
同时也要注意到,2021年巴西的 GDP 总额达到8.7万亿雷亚尔,比十年前翻了一倍,但如果换成美元计价,人均 GDP 从1.28万美元下降到7700美元。
许多资源国都面临和巴西一样的窘境,明明出口顺差,却因为本国兑美元的汇率不断下跌,想去国际上采购资源吧,必须先兑换美元,导致进口成本大幅提升。
另外像印尼、马来西亚、巴西等人口大国,哪怕资源再丰富也不够国民瓜分,想引领全民致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不要说闯进发达国家的门槛了。
委内瑞拉作为全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却因为油品问题和开采炼油的成本高,没法在石油上赚取多少利润,国家还一度在破产边缘徘徊。
如今国际油价长期维持在90美元/桶,远远超过了委内瑞拉的60美元成本线,趁着油气价格暴涨,委内瑞拉总算硬气了一把,今年 GDP 预增8.3%,创下15年以来的好成绩。
这组数据是自2019年第一季度以来,委内瑞拉首次公布的官方经济增长数据,央行行长在一次全国广播中表示:“这是拉美地区最高的增长速度。”
如果国际油价跌到60美元成本线,对俄罗斯和中东国家15-20美元的成本线还有充裕的盈利空间,但委内瑞拉的石油开采厂就不得不停工了,因此现在能多赚一点是一点。
玻利维亚没有这样的烦恼。
全国遍布金矿,还是丰富的锡矿和钨矿,只需努力提高自己的挖掘技术就不愁卖不出去好价钱。
2022年1月至4月,玻利维亚贸易顺差创造7年来的最高纪录,达到6.98亿美元,出口产品主要是黄金、大豆制品和锡。
最后再聊一下天选之子阿根廷。
论农业,阿根廷是全球最大的豆粉、豆油、葵花籽油、蜂蜜和柠檬出口国,农畜产品每年出口240亿美元,是全球前五的农业出口大国;
论矿产,阿根廷无论锂硼铜铁矿还是页岩油气的储量,全部位列全世界前茅。
可惜阿根廷的能源和日常消费品都十分依赖进口,在美元大幅升值的压力下,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涨。
今年7月,阿根廷贸易逆差达到4.37亿美元,已经连续两个月逆差,外汇储备不到20亿美元,形势很严峻。
另一方面,阿根廷7月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71%,创下20年来新高。
为了阻止货币贬值,阿根廷央行今年加息8次,将基准利率提高到69.5%,如果你去银行存1万元,一年利息就有6950元,即便如此,一年后连本带利16950元,依然跑不过通胀……
为了遏制外汇流失,阿根廷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整治进出口的贸易违规行为,至于效果有多大,不好说。
阿根廷的债务风险稳定在全球第一名,算是大宗商品输出国里混得最差的一个。
总的来说,在经济承压、通货膨胀和战争阴霾下,上游原料的供应国最惬意,却也容易形成依赖路径,最大的风险是扛不住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动。
贰
比较惨的是一众工业国,自身不是矿产能源大户,无法自给自足,辛苦制造出来的商品换来美元后,还得用美元进口原材料,承受了美元的完整收割周期。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放到最后再讲,先聊一下日本现状。
日本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疫情。
无论重症率还是死亡率都创新高,新冠病床的使用率达到53.4%,病床完全饱和,医疗护理接近崩溃。
全国有156万人被迫居家疗养,医疗挤兑上演的社会惨剧非常多,我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8月16日,日本有14家医院联合发布红色警告,医院已经没有接收重症患者的能力:
暂且不讨论新冠的毒性和后遗症,仅仅是感染了新冠就要回家修养,就足以对日本的制造业带来极为严重的破坏。
今年上半年,日本的汽车出口量为173万,比去年下降14.3%,这组数据暴露了更多问题。
日本的汽车行业是国民支柱之一,背后牵涉到500万人就业,直接影响着日本经济的兴衰。
另外,7月份的贸易逆差是1.44万亿日元,比6月份增加2.85%,是日本连续第12个月贸易逆差,反映到汇率的表现:
2021年9月6日,美元兑日元是1:109
2022年9月6日,美元兑日元是1:141
具体汇率跌了多少,一清二楚,日元的贬值速度超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日本人均 GDP 的最高峰是2012年的4.9万美元,到2021年人均 GDP 是4万美元。
今年由于日元大幅贬值,最终人均 GDP 很可能跌破3.5万美元,日媒还取了一个惊悚标题:“日本人均 GDP 将低于韩国,还不到美国的一半。”
通常来讲,央行加息可以减少货币的流通性,遏制通货膨胀,稳定跌跌不休的汇率,但日本央行行长的态度很明显:日本绝对不需要加息。
因为日本承担不起加息的后果。
日本政府当前负债率达到260%,超过 GDP 两倍,一旦加息,不要说归还本金,甚至连利息都还不上,日本政府会立刻崩盘破产,企业也会大批量倒闭,进入萧条时期。
如果日本继续维持低利率政策,至少还能吊着一口气,不至于立刻违约,等熬过这一段艰难时期,拖到美国停止加息就能喘口气。
日本现在就像有多种疾病缠身的腐朽老人,需要靠营养液一点点维持生机,不能再尝试任何激进的医疗手段。
现在日本的最大问题是通缩,是20年来的死气沉沉,消费萎靡。因此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让日元贬值,可以利好出口,同时刺激老百姓的消费欲望,还能刺激旅游业发展。
然而问题是,既然日元贬值了,为什么日本汽车的出口量还会大跌,连续12个月贸易逆差?
因为日本是一个资源非常贫瘠的国家,要想将商品生产出来,就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然后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汽车和家电。
日元贬值,导致进口日本的石油价格上涨147%,天然气上涨155%,煤炭上涨268%,发电成本翻了一倍……更高的原材料成本,生产出来的商品自然没有了竞争力。
日本在7月份创下最高通胀记录,第二季度 GDP 按年率计算增长2.2%,如果排除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GDP 就没有多少增长了。
要论崩溃,日本还不至于走到那一步,至少1.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撑很长一段时间,还债务利息还是足够的,现在唯一能做的是盼望美国停止加息。
韩国的情况和日本差不多,同样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同样是进口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商品出口来赚取利润,对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极为敏感。
2021年9月6日,美元兑韩元是1:1154
2022年9月6日,美元兑韩元是1:1374
短短一年时间,韩元汇率下跌了将近20%,而且跌势还在持续,目前没有看到底部在哪里。
没有和日本那般消极躺平,韩国政府其实一直在努力自救,只要美国加息,韩国就跟着加息,并且基点始终比美国高。
比如美国加息到0.25%时,韩国提高到0.5%;当美国的利率提到1%时,韩国将利率艰难抬到1.75%。
当美国的利率来到2.5%时,韩国终于撑不住了,利率勉强维持在2.25%。
不过,韩元贬值的最大原因是外贸逆差。
根据韩国海关公布的数据,从5-7月的短短三个月内,韩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58亿美元,打破了过去28年长期对华的贸易顺差纪录,2022年很可能出现8年来的首次年度贸易逆差。
韩国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被中国后来追上,并迅速缩小两国在技术上的差距,甚至要从中国进口大量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电池,几乎垄断了韩国市场。
韩国要想解决贸易逆差的问题,短期需要等到原油和天然气的价格降下来,长远来看还是要提升自己的科技产业能力,不然今后日子会更难受。
印度的情况则不太一样。
如果只看印度2022年二季度的 GDP,同比增长13.5%,是二十国集团(G20)本季的最快增速,成绩惊艳。
但这个增长率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印度历年的 GDP 都有反复修订的传统,看着很乱,所以我的数据以印度统计局为准:
2019年第二季度,GDP 总量36.07万亿卢比,同比增长5.1%
2020年第二季度,GDP 总量26.89万亿卢比,同比萎缩23.9%
2021年第二季度,GDP 总量32.38万亿卢比,同比增长20.1%
2022年第二季度,GDP 总量36.85万亿卢比,同比增长13.5%
看出来问题了吗?
也就是说,印度2022年二季度的 GDP 总量,只比三年前增加了2.1%。
再来看汇率:
2019年6月30日,美元兑卢比是1:68
2022年6月30日,美元兑卢比是1:74
截至到9月6日,美元兑卢比已经达到79高位,如果将印度2022年二季度的 GDP 折合成美元,跌势会更加严重。
印度的贸易逆差在呈扩大之势。
2022年1月印度的贸易逆差在170亿美元,到8月涨到286亿美元,出口下滑1.15%,进口增长37%,数据非常难看。
截至2022年8月26日,印度的外储规模从一年前的6400亿美元降到5610.46亿美元,而外债规模达到6500亿美元以上,外汇已经不足以全额支付外债,有主权债务违约风险。
为了缓解货币贬值,节约外汇,印度效仿俄罗斯,也在国际贸易领域推行卢比结算。
但印度既没有俄罗斯那样有天然气和石油等硬通货,也没有中国的庞大工业品支撑,还限制各种矿产资源出口,对外资相当苛刻,同时自家的卢比不断贬值,因此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用卢比和印度结算。
可能也知道自家货币的羸弱属性,所以印度没有选择强制结算,就连印度的最大水泥生产商超科水泥,从俄罗斯进口一批15.7万吨的煤炭时,竟然使用人民币付款……
客观来讲,印度经济正在慢慢走出衰退期,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数据,但是离昔日巅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果说印度的一系列金融措施还算正常理解范围内,那土耳其的逆向思维就让人有点懵了。
土耳其长期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正常情况下央行加息,只要加息的幅度够大,就能有效遏制市场上的货币流通,稳住飙升物价。
作为土耳其总统,被誉为“新时代苏丹”的埃尔多安,却认为加息会加重企业负担,最终迫使企业减产倒闭,在商品供给减少后,价格反而会更高,而且也会提升失业率。
如果选择降息放水,能让企业低息贷款,投资基建和生产领域,这样生产出来的商品多了,市场价格就会下降,遏制住通货膨胀,同时降息也能让里拉贬值,有利于出口。
这就是埃尔多安的降息经济学。
他的执行力非常强,连续撤掉好几任央行行长后,决定亲自操舵,操控土耳其的经济航行方向,开始轰隆隆的降息过程。
后果没有老埃想象得那么美好,因为他无法控制降息后的热钱去向,老埃一天没有改变自己的疯狂经济政策,里拉就会持续吓跌。
热钱可以先兑换美元,等到里拉大跌后再买入,这就是许多土耳其百姓的做法,他们为了避险,将里拉都换成了美元,而这种兑换美元的行为又会加速里拉下跌。
为什么土耳其央行没有管制外汇市场,限制美元的自由兑换?
因为土耳其奉行宽松的自由兑换制度,里拉可以随便兑换美元,资本来去自如,不受约束,比如去年就有人带着价值2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逃离土耳其。
既然股市和房市的炒作获利最迅速,资本不会选择吃力不讨好的基建和生产领域,只会最大程度逐利。
土耳其里拉的贬值,还导致国外游客大肆抢购商品,让国内商品迅速减少,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从7月的79.6%攀升至80.2%,达到1998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土耳其央行此前预测,该国通胀将在9-10月达到85%的峰值,之后会缓慢回落,期望是很美好。
目前,土耳其负债45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不到1200亿美元,面临非常严峻的债务问题。
发生在土耳其的魔幻现象,告诉了人们一个不可能三角: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只能允许存在两个,不可能三者都得。
还有一句经典名言是:埃尔多安,经济学和土耳其,三个只有两个能存活。
说完糟糕的一面,再说说土耳其的优势部分。
土耳其之所以还没有大规模民众示威,有相当充足的精力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多亏了它的地缘位置,处在欧亚交界处,连接黑海和地中海,卡着俄罗斯的舰队。
同时自身又是北约成员,土耳其作为中间商倒腾能源,平衡外交玩得非常流畅。
另外,土耳其的粮食自给自足,制造业也达到一定规模,还和最富有的邻居欧盟建立关税同盟,基本盘是相当稳固。
更重要的是,土耳其老百姓已经习惯了高通胀日子,几十年都能熬过去,不就是恢复到1998年的通胀水平嘛。
而且里拉再怎么贬值,也无法影响到中产阶级的财富增值,因为他们已经兑换成美元资产。
因此埃尔多安前段时间呼吁老百姓不要兑换美元,甚至要求出口贸易挣到的美元得拿出25%换成里拉,来个强行结汇。
然而最惨的还是广大贫民百姓,沦为了老埃的经济试验耗材,结结实实承受了80%的通货膨胀伤害。
叁
既没有完备工业,也没有充足资源,还能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基本都集中在东南亚。
2022年上半年,东盟六大经济体 GDP 增速最猛的国家是菲律宾,达到7.8%,它的核心支柱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运输和仓储行业。
事实上,从2016年-2019年,菲律宾每年经济保持6%以上增速,人均国民收入一共增长30%。
即便表现如此出色的菲律宾,依然挡不住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暴涨,通货膨胀在一点点酝酿,最终只能采取加息手段来遏制。
菲律宾比索的汇率也不好看,今年跌幅扩大至10%,跌幅仅次于日元和韩元。
再来看越南。
截至8月上半月,越南2022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1641.3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按照这个趋势,越南依然无法恢复2021年的40亿美元顺差。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预计,2022年越南 GDP 将有望增长7.5%,2023年增长6.7%。
越南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在制造业领域。
比起第一季度的火爆订单,下半年工厂接收到的订单量明显减少,减少幅度在30-50%,工厂被迫缩减生产时间,要安排工人轮流休假。
越通社分析的原因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大幅上涨,影响到非必需品的消费,导致包括越南在内的各国需求下降,预计9月和10月的订单将继续减少。
我之前分析越南时有提到,如果越南无法趁着人口红利完成最基础的密集产业链的升级,那么现在呼啸而来的密集订单,将会毫无不留情地抛弃越南这个“中转站”,转而流向人口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
现在资本已经持续抽离越南的股市和房地产,不是一个好现象。
比起越南,泰国的制造业有自己的壁垒,是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出口国,被誉为东盟汽车枢纽,也是全球第五大汽车市场。
俄乌战争加剧了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有利于泰国大米、水果等农产品出口,7月份的农产品出口增长14.6%。
不过要注意的是,泰国的7月贸易逆差是36.6亿美元,原因是进口能源的价格上涨,这也是许多东盟国家的软肋。
能源不自由,贸易越发达亏得就越多,全给原材料大国打工了。
泰国一季度 GDP 增长2.9%,二季度增长2.3%,只能说中规中规,无惊无喜,至今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 GDP 水平。
在整个东南亚,只有新加坡才能算发达国家,人少地少,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吃遍大国红利,在今年上半年 GDP 实现4.1%增长,人均 GDP 甚至尝试冲击8万美元,势头很强。
整体来看,东南亚各国的发展水平还算可以,哪怕油气和煤炭资源不充足,全球出口份额也有限,但倚靠着东南亚的贸易自由化协定,还有年轻的人口结构、大国产业转移和资本投资,既能打顺风局,也能在逆境中尽量不往下跌。
简单总结一下。
这些以一定制造业基础、资源相对匮乏、能源无法自给自足的国家,在和平稳定的年代创造了大量 GDP。
如果用本国货币来衡量过去十几年来的 GDP 增长率,肯定是翻几番,账面数据非常好看,但只要用美元来计价,人均 GDP 不断下跌的事实就会残忍呈现在眼前。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一定要用美元计价?
因为大部分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是用美元来采购商品,承受美元周期性的收割,束手无策,美元是永远绕不开的。
比东南亚各国更小体量的国家,既没有工业基础,也没有抵御经济风险的护城河,未来的日子恐怕会更寒冷,其中混得最差的代表是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盛产宝石,在经济上高度依赖旅游业和出口茶叶换取外汇,再进口所需的商品和能源。
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加持下,自产粮食至少可以满足国民的基本需求。
疫情来临后,斯里兰卡的旅游业遭受重创,政府被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弄得焦头烂额。
为了延缓外汇储备的消耗,斯里兰卡在2021年4月推行“有机农业令”,禁止进口化肥和农药,也不能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让各位农民自己摸索出一条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样瞎弄的后果是,土地肥力严重不足,病虫灾害轮番上演,最终农产品大幅减产,食品价格飙升,食品通货膨胀达到80%,国民收入锐减;
政府外汇储备消耗而空,无法进口任何商品和能源,被迫宣布违约,国家正式破产……原本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小国,最终被一粒粮食绊倒。
斯里兰卡绝对不是唯一倒下的国家,只要同时符合以下条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高位通胀,外债高于外储,人口大于2000万,国家就会有暴雷违约的风险。
纵观全球,最先扛不住美国加息威力的,首先是非洲国家,然后是巴尔干地区和南美洲的国家,这些地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会反复上演。
肆
西欧虽然汇聚了大量发达国家,日子却过得很难受,凛冬早已降临。
英国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今年每户家庭的能源支出达到3549英镑,上涨幅度超过181%,并且到了10月份,数字将上升到4188英镑。
如果新上任的特拉斯没有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明年一季度的能源开支会更高,年均将超过6000英镑。
到2024年,会有超过500万户家庭的储蓄被耗尽。
当前最紧急的问题是,英国该如何熬过这个冬天?
中小学校将教室内的暖气温度下调,并要求学生们多穿几件毛衣,各种细枝末节的节省能源做法,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核心能源问题。
来自《苏格兰人报》8月28日的警告:“随着能源费用上涨,生活在偏远地区或贫困家庭的人们可能会冻死或饿死。”
来自《镜报》8月29日的报道:“由于能源价格飙升,69%的成年人计划今冬少开暖气,2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开暖气。”
为了降低家庭能源开销,有14%-23%的英国民众表示今年冬天将回到办公室工作,但更多的民众选择罢工,聚集在能源监管机构大楼外面抗议,烧掉能源账单来给政府施加压力。
英国政府也很无奈,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大幅提升,导致二季度的贸易逆差扩大到279亿英镑,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由大英变成了带英。
英国政府现阶段无法改变贸易逆差的现状,只能制定预防大规模骚乱的应对计划。
最近由于印度一季度 GDP 反超英国,而且英镑兑卢比的汇率下跌了8%,两国网民还展开一场口水战。
英国网友说不要看总GDP,要比人均 GDP,指出印度还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印度网友则反击:“既然人均 GDP 这么高,为什么还要抱怨天然气和电价上涨,赶紧把钱先付了吧。”
英国网友回顾历史,说印度多亏有英国的改造,才有了赶超的机会,印度网友反击:“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史是掠夺和偷窃,竟然还认为13亿印度人全是靠欧洲人养活的,这种殖民者思维真是无可救药。”
英国网友嘲笑印度人只配喝恒河水,印度网友则祝福英国人多喝一点马桶水……由于英国干旱现象严重,英国供应商们正在计划一个“从马桶到水龙头”的系统,可以把从厕所、水槽和浴缸排出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转化为饮用水。
英国环境署署长呼吁百姓一起饮用可循环使用的厕所水,并强调“对于饮用水的来源,我们不要那么娇气。”
隔海相望的法国,账面数据也很难看,6月录得历史上最大逆差,130亿欧元。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法国今年第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长4.2%,环比增长0.5%,全年的增长率将为2.5%。
如果将法国上半年的 GDP 折算成美元,比去年同期还要低500亿美元,因为欧元兑美元贬值到0.98,破历史最低位。
另一个值得留意的数据是通货膨胀率,今年法国的 CPI 逐月上涨,8月 CPI 是5.8%,这个数值比起英国的10%,德国的8.5%,其实不算很严重了。
法国有70%的能源依靠核电,不怎么依赖俄罗斯,但由于核电站检修,加上旱情导致冷却水不足,只有45%还在运行。
如果俄罗斯再卡一下核电站的原料,法国恐怕会更难受,预计明年初的批发电价暂时压不下来了。
当前,法国政府可以补贴居民用电,这个冬天百姓至少不会难受,但高昂的电力成本依然会给制造业带来严重打击。
因此马克龙呼吁大家节约能源,比如冬天将室内暖气温度降到19度,可以节约10%的能源消耗。
而隔壁的德国没有这般好运气,仍然在为冬天发愁。
今年5月德国的贸易逆差是10亿欧元,是1991年两德合并以来首次出现的逆差。
幸好6月份恢复64亿顺差,到7月份顺差又缩减到54亿欧元,今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是343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22亿欧元。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 GDP 环比增长为零,2022年德国经济增速预计为2.2%,如果折算成美元计价 GDP 会更难看。
通货膨胀严重冲击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虽然政府已经采取强力措施,将 CPI 努力稳定在7.5%,不过PPI已经上升到37.2%。
CPI 和 PPI 都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具体的区别是:
CPI 反映消费价格的变化,同一时期所有商品的价格是贵了还是便宜了,我们能最直观感受到;
PPI 反映生产价格的变化,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商品出厂价的成本。
现在德国7月的 CPI 在7.5%,PPI已经达到37.2%,非常严重的剪刀差,说明上游生产领域的通货膨胀率已经快压不住,而这个价格迟早会传递给下游的消费品。
短期内,我没有看到德国经济有任何好转迹象,也很难将 PPI 指数降下来,因为核心难题是能源价格。
德国作为欧盟第一大工业出口国,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冲击了产品的竞争力,许多工厂被迫停工甚至倒闭;
倒闭潮又加速了供应链的零件短缺,德国有90%的企业缺乏所需零件,汽车行业积累了大量没法排产的订单。
德国能源监管局长宣布,从2023年起,德国天然气会再涨三倍,建议百姓开始存钱,免得明年交不起4500欧的暖气费。
可能许多人对4500欧没有一个准确概念,我说一下欧盟各国的平均工资水平吧。
根据 the Eurostat 官方数据,2021年欧盟各国税后的月平均工资排名:
再看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月收入中位数。
2019年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疫情前法国人每月税后收入中位数为2000欧元。
到2021年,法国人每月税后中位数缩减到1735欧元,而意大利的中位数是1550欧元。
德国的工资水平在欧盟算不错了,每个月的中位数工资是1800欧元(税后),这是最普通的百姓工资水平,扣除完生活和房租开销后,平均结余500-700欧元,一年可支配收入在6千-9千欧元。
德国去年一个家庭四口人的天然气开销为1258欧元,今年8月上涨到3568欧元,如果明年还要上涨到4500欧元,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
这里我想吐槽一下,在欧洲赚欧元花欧元,在美国赚美元花美元,物价确实都不算高,可一旦要对比国内的收入水平,许多人又自动将1700美元换算成11815人民币,鼓吹国外的收入有多高,是国内的7倍,这样不太合适吧?
这是赚美元欧元,然后花等同于人民币的物价水平,除非来中国旅游,或者能像候鸟一样,每天在欧美上班,然后不消费不额外开支,再跑回中国购物,不然这般对比实在没有意思。
现在德国媒体也在号召百姓减少洗澡时间,这样可以改善皮肤微生物菌群,对民众的身体健康有益,还能让克里姆林宫的日子变得更难……
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只有德国总理朔尔茨才能好好地洗个澡。
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由于涡轮机被发现存在漏油情况,需要进行额外维修,但无法获知“北溪-1”管道恢复需要多长时间,直至故障排除。
9月3日,德国西门子公司马上回应:“漏油问题通常不会影响涡轮机的运行,也可以在现场进行密封”,愿意立即派人进行修理。
两天后,俄气表示:“如果不消除隐患继续运行漏油的涡轮机,会引发火灾或爆炸。”
双方的嘴炮你来我往,互不退让。
既然短期内没法指望俄罗斯的天然气,许多德国人干脆放弃天然气供暖,购买了电暖器和电热毯来过冬。
可是电价也不便宜,8月22日,电力期货价格每兆瓦时涨到700欧元,去年是每兆瓦时23欧元,一年涨了30多倍……
德国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痛苦决定,就是近一个月内重启两座燃煤发电厂,却还是按照原定计划,要在年底坚决关闭剩余的3座核电站。
德国经济部部长明确表示:不会延长核电站的使用期限。
既然用不起天然气,也用不起电,短时间内也无法用煤炭来供暖,德国一些老百姓只好提前囤木头,依靠壁炉取暖来过冬了。
更让德国百姓心寒的,是德国政客的态度。
8月31日,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在布拉格一个论坛上发言:
冬季即将来临,我们作为民主政治家将受到挑战,德国民众会走到街上说,我们支付不起能源价格。我会说,是的,我知道,所以我们会采取社会措施帮助你,但我不想说,好吧,那我们就停止对俄罗斯制裁。
我们将与乌克兰站在一起,只要你们需要我们,我们就会与你们站在一起,不管我的德国选民怎么想,这是我想向你们传达的。
她的这番话引来德国其它政党和议员的批评:“外交部长贝尔伯克该辞职了。任何明确表示毫不在意德国选民利益的人都不能再担任部长职位。”
“贝尔伯克辞职”这个话题也成为德国的推特热搜之一。
后来《德国之声》发文强调,这一轮批评是亲俄势力发起的认知作战,故意剪辑拼接的视频,是在制造假新闻。
德俄两国吵得热闹非凡,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发生在捷克首都的七万人抗议示威事件。
这场大规模示威的核心诉求是:反通胀,反欧盟,反北约,在俄乌战争中保持中立,优先考虑本国民生。
捷克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前段时间反俄太积极了,给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压箱底的苏式武器,比如T-72坦克、榴弹炮、步兵战车和多管火箭炮。
捷克反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有50%的原油、78%的天然气要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依赖程度极高,而今年7月的电价继续暴涨33.6%,天然气上涨60%。
发生在捷克的这场大规模示威游行,就像点燃星星之火,在欧盟各国轮番上演。
9月4日-5日,德国柏林和科隆都出现了游行示威,民众要求政府解除对俄制裁,改善民生。
波兰是最早一批拒绝用卢布支付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被俄罗斯“断气”后,进口能源的成本疯涨,财政吃紧,于是成立了一个专门议会委员会,向德国索要1.3 万亿美元的二战赔款。
德国政府当场拒绝,表示他们已经支付相当多的赔款了,波兰没有任何理由继续索赔。
可能是想施压吧,在8月24日,波兰停止对德国施韦特市的一家炼油厂供应石油,理由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持有该厂54%的股份。
欧盟内部真正过得比较惬意的,是北欧的那几个国家,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
挪威是欧盟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国和第三大原油供应国,每年产气量达到1110亿立方米,接近俄罗斯的一半天然气出口量。
然而挪威本国并不依赖天然气,充足水能提供了大量廉价水电,挪威电费也是全球最便宜的,又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国家。
俄乌战争以来,挪威的天然气和石油销售额都创造了新纪录,让波兰总理特别郁闷,他表示挪威应该分享一直以来获得的“超额”利润。
欧盟内部问题重重,最核心的还是天然气供需矛盾。
一年前,欧洲天然气价格是28.80欧元/兆瓦时,今年8月26日,天然气价格涨到330欧元/兆瓦时,同时欧洲的基准电价也上涨十倍。
欧盟当然没有束手待毙,先是散布干预天然气和电力市场的消息,同时宣布天然气储量已经达到80%,提前两个月完成目标,解除了冬季能源短缺的警报。
为什么欧盟能提前存储那么多天然气?背后的原因让人暖心,是某东方神秘大国高价转售了400万吨液化天然气给欧洲。
这条消息一传出,8月31日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大跌,10月交割的天然气期货价格甚至下跌三分之一,大家似乎看到了希望。
然而,噩耗接连传来:
先是俄罗斯的“北溪-1”管道无限期关闭,具体恢复时间未知;
以沙特和俄罗斯为首的 OPEC+ 产油国联盟支持10月减产10万桶/日,国际油价继续上涨;
再叠加半个月前的一道负面消息: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商自由港宣布,全面重启液化天然气设施的时间从10月推迟到11月,意味着有更多天然气滞留在美国,无法出口到欧洲。
持续好几条利空,足以扑灭欧盟好不容易挤出来的利好底牌。
9月5日,欧洲天然气期货大涨31%,回到2853美元/千立方米的高位。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由于其放缓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今年冬天,欧洲天然气价格还会飙升60%。
其实欧洲天然气的价格哪怕涨到200%,当前的天然气储量也足够民用了,欧盟百姓可以勉强熬过这个冬天,但工业用气就没办法保住了。
欧洲有许多能源密集型产业被迫关闭工厂,大幅削减产能,失去了大约一半的锌和铝冶炼产能,还有化肥、玻璃和钢铁制造等行业面临冲击,德国工业订单已经连续6个月下降。
2022年,英法德三国上半年的 GDP 仍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8月欧元区的CPI同比上升8.9%,屡创新高。
对欧盟的持续性放血,仍然在继续,没有丝毫停止迹象。
伍
重点讲一下中美。
两国都有相似的基础条件: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能源自给率高,市场纵深广袤,人口庞大,经济总量也旗鼓相当。
最大的区别是经济发展差异,发展路线不一样。
中国是最大的制造业产能国,负责生产、出口来赚取美元,站在供给端这边;
美国是最大的产能消耗国,只需要维护好美元的金融地位,然后开动印钞机进口消费,站在需求端这边。
两国面临的困境也不一样,中国是产能过剩而内需不足;
美国是长期加杠杆高负债,全民发钱来刺激消费,但商品供给不足导致通货膨胀。
7月份美国的 CPI 是8.5%,中国是2.7%,有不少声音质疑中国的 CPI 数据失真,猪肉权重过大,计算 CPI 的项目很少。
真实情况是怎样?
首先当前中国 CPI 的编制和发布基础,是以2020年的方案进行,选取的商品和服务涵盖了268种,比美国的216种还要多。
在中国的 CPI 指数里,食品价格的权重确实不低,它的涨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CPI 指数,是因为我们的食品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占比很高,2022年一季度甚至回升到32.6%。
恩格尔系数高,食品消费在 CPI 里的权重大,说明我们的生活水平仍然要持续改善。
再看这一年来的猪肉价格跌跌不休,包括粮食和蔬菜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背后有国家的补贴和调控,包括公共交通、医药品、公立教育费用等宏观调控,才能让 CPI 指数不温不火。
当然,中国7月份的 CPI 指数已经比上月扩大0.2%。
7月份由于食品价格上涨6.3%,影响 CPI 上涨1.12%,但 CPI 整体只上涨了0.2%,达到2.7%。
因为这268种商品里,有涨有跌,这边涨幅高了,那边价格跌下来,然后互相被抵消了,CPI 指数可以维持在低位。
目前中国还不需要担心 CPI 过高的问题,该想办法解决的是,如何通过降息来刺激投资和内需。
而美国要立即解决 CPI 过高的问题,抑制通胀,将金融泡沫稳定压下来。
所以这个世界变成了俄罗斯搭台,让中美在台上二人转。
俄乌战争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削弱了欧洲制造业,巩固卢布地位;
美国加息让美元升值,全世界资本出逃回到本国;
中国降息让人民币贬值,提高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反哺内需,同时进一步挤压其它国家的出口份额。外企为了稳定生产,也越来越依赖中国产业链,因此从中国出逃的资金很快又回来。
再具体展开来看。
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7.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贸易顺差3.66万亿元,扩大58.2%。
如果按美元计价,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4.19万亿美元,增长9.5%,贸易顺差5605.2亿美元,扩大56.7%。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国的进出口数据,但这些数据基本不可能作假,别国出口就是我们的进口,我们出口是别人的进口,互相统计一下数据就出来了,除非能让全世界配合说谎。
也有人认为中国是衰退性顺差,也就是内需不振,进口萎靡,从而拉大了出口额的差距,不利于收支平衡。
可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中国的情况是,前八个月出口15.48万亿元,增长14.2%,进口11.82万亿元,增长5.2%。
虽然进口增幅没有出口得多,那也是在增长,离萎靡有很长的一段路,总不能逆差的时候喊崩溃,顺差的时候又嘲讽血汗劳工吧。
进口量减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原油、煤、天然气和大豆的价格都上涨了,我们进口的量也跟着缩减;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是我们不愿进口,不愿消费,本质是西方国家的技术和产品限制,是贸易壁垒,是各种禁令清单,限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
如果不限购,就凭 ASML 最新一代售价4亿美元的 EUV 光刻机,我们可以闭着眼订购100台,国际收支很快平衡,也很快健康了。
中国作为产能大国,确实是拿自己的商品来换取被限制的美元,我们能做的是在当前世界贸易规则下,尽可能多赚点美元来兑换急需商品,又或者对外投资,收购一些优质矿产资源。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结算的通知》,既然国际贸易货币结算出现失灵,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份额也是时候增强了。
再看前8个月:
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总值为4.09万亿元,增长14%。
欧盟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为3.75万亿元,增长9.5%。
美国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为3.35万亿元,增长10.1%。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值为8.77万亿元,增长20.2%。
前8个月我国出口汽车2168亿元,增长57.6%。
根据海关总署的估计,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量接近300万,超过德国毫无悬念,位列全球第二,直追日本。
一方面离不开中国车企的进步,另一方面是疫情导致国外供应链出现严重问题,许多汽车订单流到了中国手里,填补全世界的空缺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里,比亚迪前8个月销售了97.88万辆新能源汽车,全年有望冲刺150万辆,劲头很足。
但这里我也想泼点冷水来降温。
前8个月我国汽车进口贸易额达到2405亿元,也就是说还有237亿元的逆差要填补。
另外我们出口的车型主打性价比,除了新能源车顺利抢占欧洲市场外,大部分乘用车都是销往第三世界国家,总利润额甚至不到德国车的五分之一。
如果说今年是稳扎稳打,先将海外的汽车销量提上来,那下一步就要努力提高利润率了。
我对销往海外的新能源车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别再像国产手机那样,永远被定格在组装厂位置,高端领域被苹果偷家乱杀,在低端领域互咬内卷,利润全都被外企卷走。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还能挖出一些内容。
去年一共进口了6000亿颗芯片,付出4326亿美元,而今年前七个月进口芯片3000亿颗,同比减少11.8%,但进口芯片的的总金额是2446亿美元,同比增长5%。
芯片进口数量减少,说明国内的半导体产商在一步步抢占芯片份额,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前十半导体生产商中有三家中国企业,分别是中芯、华虹和晶合,总市场占有率突破10%。
芯片数量减少,进口金额提高,说明人民币贬值了,导致进口成本增加。
最近四个月,人民币兑美元一共贬值7.5%。
在美元持续升值的压力下,持有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外资都兑换成美元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汇率发生大幅波动。
如果将时间拉长到两年:日元贬值将近30%,欧元贬值20%,英镑贬值18%,人民币贬值9%,只有卢布升值了15%。
人民币的抗跌表现超出预期。
我们没有像其它国家那样加息,毕竟国内的经济虽然不容乐观,却也没有到最坏的时候,贸然加息反而更糟糕。
因此中国在逆着全球主流国家的外部加息压力下,一点点降息,多次下调MLF利率,中美利率被迫倒挂,外资不可避免地出逃中国,算是很正常的流动现象。
人民币除了兑美元和卢布贬值外,无论兑日元、韩元、英镑还是欧元,都是清一色升值。
如果将人民币兑24种主流的货币都放进CFETS货币篮子里,然后以100为基点,今年3月11日人民币最高汇率是106.79,最低点是5月27日的100.07,9月2日的数据是102.02,汇率十分稳定:
我们也可以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SDR,它一共包含了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5种货币。
2016年的时候,人民币在里面的权重只有10.92%,今年8月更新最新数据,人民币的权重上调至12.28%,稳定在第三位。
换句话说,中美俄三国的货币都在升值,只是卢布的升值速度最快,美元位列第二,人民币第三。
人民币不能急升急贬,在去年5月人民币跌破6.4元后,央行开始了调控;这几天人民币迈向7的大关时,央行又宣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至6%。
外汇存款准备金下调2%,相当于向市场释放191亿美元的外汇流动性,有利于人民币升值,而且后续还会有大量政策工具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
中美双方的利率倒挂现象,随着美联储的进一步加息,美元会继续走强,人民币也会继续贬值,甚至会摸到7.2附近。
今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是31880亿美元,到7月份储备降到31041亿美元,减少839亿美元。
背后的原因除了资本外流外,还因为通胀和汇率引起价格变动,比如中国的外汇储备包括了日元、欧元等非美元货币,一旦折算成美元后金额就会损失。
整体来说,未来中国的外汇储备会按计划一步步减少,换成石油天然气、粮食贵金属等实物储备,增强人民币在国际结算的地位。
而且只要坚持到美联储的加息周期结束,人民币会迎来新开始,到时候会迈向一个相对缓慢但稳定的升值道路,比如现阶段许多经济体很依赖中国的产能。
两个月前,德国联邦安全政策学院提议,要将“减少对中国的原材料依赖”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用于电动汽车的锂,制氢的铂,太阳能模块的硅,和98%的稀土都来自中国,这是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改变。
但是德国企业界和中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巴斯夫批准在中国新建第二家一体化基地,耗资100亿欧元;
2022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和贸易逆差创下新高。
全世界经济萎靡,自然减少对非必需品的需求,然而中国的出口贸易数据依然在持续增长,说明各国的必需品供应也已经出问题了。
全球十大工业国,只有中国保持绝对的优势顺差,德国是恢复性顺差,还在勉强回血。
中国维持住当前的顺差地位,一步步提高内需,未来很自然拉拢到一批坚定盟友,打破长久以来的封锁和脱钩。
陆
需要承认的是,由于疫情原因,二季度中国的 GDP 确实不好,同比增速0.4%,GDP以美元计价是4.065万亿美元,等于美国经济体量的82.62%。
不过就此来推论中国出现经济危机还早了点,二季度只能说增长减缓,比起疫情前2019年的第二季度,GDP依然增长12%。
再看中国过去三年的数据,2020年GDP增长2.3%,2021年增长8%,2022年上半年增长2.5%,三年平均GDP增速4.3%。
之后就静等下半年的经济增速了。
至于美国的 GDP 增速,有许多统计口径。
如果是按年率计算,美国今年第一季度下跌1.6%,第二季度继续下跌0.9%,连续两季负增长,按照年率预期值来算,美国全年 GDP 负增长的概率很高,是标准的技术性衰退。
不过拜登和财政部部长耶伦拒绝承认这种衰退说法,表示美国的经济总体向好,理由是:如果按照同比计算(对比去年同一时期),美国上半年 GDP 增长3.2%。
以美国的经济体量,半年增长3.2%已经很不错了。
同时我也要指出来一个事实,美国过去几个月的 CPI 保持8%以上的水平,经济处于过热状态,高通胀率对名义 GDP 的拉动是非常有效果。
这里我想说的,不是美国 GDP 增长和衰退的问题,而是各国对 GDP 的统计方式很不一样。
GDP 最简单的含义是“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过去一年内生产了多少产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国计算 GDP 的方式还很朴实,算的是实物量产出,比如1万吨钢,500万公尺棉布,1000台拖拉机,5000把风扇,中间的原料加工、运输、安装等投入都不算进 GDP 里。
但进入21世纪后,GDP 的统计范畴变得越来越广。
产业空心化、以金融为支柱的美国,GDP 的统计范围是(部分):
所有家庭生产环节,包括炒菜做饭、扫地拖地、照顾孩子都纳入GDP;
租客租金、医疗费、保险费、房检费、律师费、监狱管理费、军费和二手交易费等服务费用,都纳入其中;
所有房屋要按一定的租金比例算进 GDP 里,哪怕房子没有租出去。
以上这些中国都不统计在内,除了对租客租金有开通 GDP 申报渠道,执行效果也很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美国的火灾部门(FIRE Sector)是保险、金融和地产服务,不产生任何实际的物质财富,却贡献了大量 GDP。
比如近五年来的 GDP 增长中,美国火灾部门占到了54%,中国火灾部门的数据是14.9%。
如果说英美等欧洲国家统计 GDP 上还有一点节操,那么印度的 GDP 统计范围就更广了,不仅贫民窟大棚算作房地产 GDP,牛粪和羊粪的交易也算进化肥 GDP……
有的国家甚至将黄赌毒等灰色收益算进 GDP 里。
总结就是,欧美国家以消费税为主体,是消费型社会,因此用支出法来核算 GDP,公式大概是:
支出法: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中国对外公布的 GDP 数据,是按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
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物质产品投入+服务投入)
不可否认的一点,中国的 GDP 统计漏掉了许多项目。
比如对个体工商户的纳税申报,都是按照一个预估公式算出来行业数值,远远低于实际收入。
很多小店铺摊贩用的是个人付款码,省掉了纳税申报环节,自由职业者的报税情况同样差不多,更不要说遍布农村的几亿人口,种植出来的鸡鸭猪肉等农畜产品基本不会参与交易,更没法申报收入。
中国有大量的出租房也没有报税,而且要效仿美国,将闲置房子转换成租金收入算进 GDP 里,估计能立刻反超,稳坐 GDP 第一宝座。
事实上,如果按照购买力来计算,十年前中国的GDP就已经反超美国了。
但我相信,如果有一天中国的 GDP 真的要超过美国时,估计统计口径会稍微调整一下,反正永远保持第二名也挺好的,安心当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说,各国 GDP 的统计方式不一样,统计范围也不一样,很难直接比较,账面数据根本无法算出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
再来看美国的民生情况。
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7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52.8万人,创今年2月以来最大增幅,美国7月失业率录得3.5%。
要注意的是,美国定义的失业人口,是指过去四周内,曾发生过类似申请工作、提交简历、面试等求职行为,主动找工作才算失业人口。
如果超过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会被定义为“主动放弃工作”,不被视为失业人口,也不会纳入非农就业人口里。
这种“主动放弃工作”的醉汉流浪汉,既不会拉高美国的失业率,也没法创造任何价值,只需要政府提供廉价的热量就能维持生活,非常好养活。
同样,感染了新冠而没法工作的人也不算失业人口,这部分人有1630万。
真正能衡量美国的就业情况,应该是参考“劳动参与率”,截至2022年8月5日,美国劳动参与率是62.1%,这个数值每个月在缓慢下降。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统计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跌到76岁,比2019年的79岁缩短3年。
其中,美国原住民的人均预期寿命降为65岁,疫情两年下跌6.5年;美国白人2021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6.4岁,疫情两年下跌2.4年。
我国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在全球高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重大慢性病的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以上数据供大家参考。
最后再来讲讲美国的通胀问题,加息大半年,却没有看到止跌迹象,为什么呢?
美国 CPI 的主要组成是:40%的服务业,33%的房租,20%的油价。
高通胀率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提升了就业率,但由于供不应求的劳动力会提高工资,导致服务业的价格没法立即打下来;
此外,美国的房地产经历了一两年的上涨,之后才轮到房租上涨,根据达拉斯联储测算,美国主要居所租金和业主等价租金于2023年5月见顶;
最后是石油价格,短期内看不到跌下来的希望,各大产油国还决定10月减产10万桶/日。
最根本的原因是疫情。
它或许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没那么明显,却严重迟滞了第二产业,如果不是有中国这个工业引擎疯狂出口商品,全球各国的通货膨胀率会变得更可怕。
那美国能解决新冠吗?短期内看不到希望。
留给美联储的唯一选择是,最大程度不择手段地加息,宁愿付出经济衰退的代价,才能将通胀水平迅速拉下来。
就看美联储能不能下狠心了。
8月16日,拜登签署了总价值为7500亿美元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接下来的加息游戏才真正开始。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数据称,美国在2022年上半年成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大部分出口到欧盟和英国,占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总量的71%。
在全世界比烂的情况下,美国只要稳坐在庄家位置上,哪怕经济再萎靡,哪怕手里的牌再烂,只要抓住军工、美元、能源和芯片四张王牌,就可以将代价转嫁给其它国家来承担。
那些被美元轮流收割的国家,留下大量倒闭的工厂和失业人潮,在粮食和金融危机中艰难度日,甚至可能无法熬过这个寒冬,这一切和匍匐在世界顶端的资本设计者没有什么关系。
我其实想说的是,中国崩溃论没有依据,美国崩溃论当然也是一厢情愿。
当下中国处于一个阵痛期,既要解决这几年来互联网恶性竞争造成的泡沫,处理房地产和烂尾楼的背后连锁风险,也要在动态清零下保住出口和扩大内需,努力转型升级,还要防范地方酷吏层层加码、趁着疫情搜刮良心企业,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时间确实站在中国这边,前提是一定要凝聚浮躁人心,正确疏导民意。
环球同此凉热,当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危机之外,因此我们看待问题时一定要宏观+微观结合,才能避免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
另外,大时代的舞台属于中国,却不代表每个人都能过得很好。
事实上,所有宏观层面的决策,比如最大程度保护所有人的动态清零政策,同样无法细致照顾到每一个人。
时代浪潮下的普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基本没有经历过一轮完整的经济危机,哪怕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也在大放水和大基建中消弭于无形,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尚可以理解。
而今年以来的疫情+局部战争+贸易壁垒+美元加息,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有多冷了。
在接下来的低谷日子,请谨慎投资理财,不要轻易离职,多存点钱,当然在这个破败的世界里,也要多爱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先生”(ID:zhixs10),原文标题“认真聊一下全球经济的恶化程度”,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发布。
图| Unsplash
9月线上分享会预告 | 出海实战:如何打造海外的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作为商品流转的基础,既服务于消费者又服务于品牌建立。在东南亚基建新升级的背景下,共同探讨如何打造出海东南亚的优质供应链体系。
本次活动面向对东南亚市场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感兴趣的企业开放招募,欢迎您报名参与。(活动同时面向 LET’S CHUHAI CLUB 会员额外开放20个席位)我们将根据话题相关度,对报名申请进行筛选。通过活动审核的用户,将会有专人联系,同步参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