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正成为新能源商用车布局的确定性方向之一。
在国内商用车市场相对疲弱的情况下,商用车出口保持活跃。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全年,商用车国内销量296.9万辆,同比下降9%;商用车出口90.4万辆,同比增长17.5%。其中新能源商用车也正在全球市场逐步占据领地。据中汽协数据,1-5月,新能源商用车出口4.1万辆,同比增长2.3倍。
从粗犷模式出口、新兴市场为主,到不断提高标准、进入法规要求更高的发达国家市场,商用车出口也经历了多年发展。在如今的碳中和、电动化浪潮下,新能源商用车也正在面向海外市场,进行产品和模式的多重跃升。
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已成红海,但商用车市场仍处于探索期,市场格局尚未固化。产品形态上,商用车在大类别上可分为货车、客车、专用车等,按用途、场景、载重等又有多类别细分。从产品到市场都“乾坤未定”的状态,为传统车厂与新势力提供了共存共进的机会窗口。
因而这一波出海浪潮中,既有比亚迪、江淮、上汽、奇瑞、吉利等传统整车厂的持续深耕,也有众多新势力的双线作战,例如重卡领域的 Deepway 深向、苇渡科技、速豹科技等,近两年赛道融资也十分活跃。
在城市配送、干线物流、园区运输等商用车高频使用场景,适配、效率、成本等因素都更加关键,对产品可靠性和运维服务也有有更高要求,这也是新能源商用车目前要解决的部分挑战。
这块正在形成中的出海战场,玩家们如何切入?从新兴市场到成熟市场,需求和门槛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深圳壁虎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壁虎汽车是一家以先进数字底盘为核心的新能源商用车公司,面向全球汽车行业 OEM 和汽车运营商,提供正向开发的底盘与商用车产品,创始人刘江峰曾任荣耀总裁。据了解,壁虎汽车目前已完成三轮融资,股东方包括宁德时代、阿尔特、地上铁、深投控等。
刘江峰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壁虎汽车的目标,未来海外收入要占一半以上。”壁虎汽车副总裁诸时俊从2012年开始开拓商用车海外市场,曾担任上汽商用车在东盟、拉丁美洲和欧洲地区的总经理,目前负责壁虎汽车的海外业务开拓。从汽车出海老将、新势力开拓者的视角,他和36氪出海聊了聊新能源商用车的海外市场。
以下是访谈内容,经过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36氪出海:你从2012年就开始做商用车出海,观察到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诸时俊:我从2012年起在上汽商用车板块,前期主要负责北非、拉美、东南亚市场,2016年后聚焦欧洲业务,并担任欧洲公司的总经理。2023年我离开原公司,2024年加入壁虎汽车,负责国际业务拓展。
早期大家对商用车的理解,就是生产工具。十多年前,国内排放标准提高,一些老旧车型逐渐退出市场,企业为解决产能过剩而寻求海外市场,很多车企通过出口方式将车辆销售到中东、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从2012年/2013年开始,也有很多企业进入智利、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
到2015/2016年,随着国内排放标准提升至国五,中国商用车也进一步进入法规要求更高的市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洲。现在商用车已经基本覆盖全球,主力市场为欧洲、拉美、中东和澳新。
36氪出海:目前壁虎主要的出海模式?
诸时俊:我们目前主要是整车出口。整车出口更高效,但有些国家不允许直接进口整车,对关税和本地化组装要求较高,我们也会与当地合作伙伴进行散件组装(CKD)。
模式上,汽车的国际业务最早就是做出口,货物到港后就不管了。再往下做的话,要跟经销商打交道,跟客户建立直连,了解客户的需求。
壁虎汽车目前几种模式都有,也会结合国内的供应链与技术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也计划派人在荷兰做驻点开拓工作,像 DHL 等大型客户需要的车体容积、配置,我们都要做针对性开发。对于我们这种新品牌,既要提供非常好的产品,也要提供更好的售后保养和维护。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生产工具类型的产品。
目前壁虎汽车的主力市场是欧洲。欧洲轻型商用车市场规模估计在400万辆,我们在产品定义初期就聚焦欧洲市场,目标是实现5%左右的市场占有率。
36氪出海:在欧洲,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增长的驱动力有哪些?相比传统燃油车的经济优势如何?
诸时俊:目前谈不上明显优势。举例来说,一台油车约3万欧元,平时可能还有折扣,而电动车标价可能在5万欧元,哪怕打折也高于燃油车。另外欧洲的电价高于国内,使用成本也不一定更低。
目前的渗透率,主要还是外在政策推动:政府对大型物流公司比如 DHL 有 ESG 要求;大中型城市里设置了低排放区(比如伦敦的 Ultra Low Emission Zone),如用油车将被罚款,推动企业转向电车。
要改变现在的局面,还是要产品本身有突破。更具体的举例来说,欧洲商用车超过3.5吨需要使用卡车驾照,所以电车对商务车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增重。原来一台3.5吨车可以载1.5吨货,使用电池后可能只能载1吨。如果产品能够发生质的突破,价格、续航、载重和油车能够差不多,那外部的环境也会有一些较大的区别。
36氪出海:新能源轻型商用车在欧洲的客户类型构成是什么样?
诸时俊:70%左右的客户是中小企业,英国人的说法叫 BBC——卖面包的 Baker,卖肉的 Butcher, 建筑队 Construction 等等,他们可能只购入五六台车用于日常经营;剩下的20%–30%是大型客户,如国家邮政公司、DHL、DPD 等。
针对物流行业,我们的核心场景是城市配送,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细分下来包括两类场景:一类是常温配送,车内配货架,主要运送邮政包裹等轻抛货物;另一类是冷链配送,我们开发了适用于冷藏车的底盘,优化了充电方案,是我们比较重要的一个细分市场。
开拓市场时,我们优先攻克大型客户,虽然比例较小,但集中度高,这些客户的示范效应也更强,有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
36氪出海:在欧洲开发中小客户与大客户时,销售渠道或模式上有哪些不同?
诸时俊:展会是其中一个方式,我们会参加像汉诺威车展这样的欧洲大型商用车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与大客户进行点对点交流,深挖需求,再比如 DHL 很多车是外包运营的,我们也会接触这些第三方公司。
To C 方面,因为新能源轻型商务车在欧洲的渗透率低于10%,其实是很难对 C 端客户做好营销。但我们也在拓展经销商。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后,渗透率有望提升。
36氪出海:和欧洲本土品牌、传统车企出海相比,新势力在欧洲市场的生态位和竞争优势是什么?
诸时俊:欧洲各大品牌都有在做电车,但很多是基于油车改造,价格高、性能弱;中国的上汽、吉利等旗下的商用车品牌也在出海。
但真正的竞争其实不是抢夺已有的10%市场份额,而是如何推动更多用户转向电动车。我们关注的是产品与用户的适配度,以及商业模式如何更贴近客户需求。
跟海外客户交流下来,上汽、奇瑞、吉利等等对他们来说都是中国的车企,但对于背后的故事没有更具体的感知,大家在品牌竞争上处于同样的起跑线,要做的是做好产品,并且把产品优势表达出来。对于我们新品牌来说,在国内竞争的难度大于在国外竞争,能把产品、支持做得更好一点,就能形成突破。
36氪出海:欧洲之后,为何选择开拓拉美市场?为什么选择智利作为登陆的第一站?
诸时俊:拉美市场本质上是欧洲市场的延伸,车型选择与欧洲类似。我们首先进入了智利,与当地一家经销商建立合作。智利是南美较为发达的国家,对电动物流车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但目前整个智利市场的电动商用车年注册量仅200台左右。我们在一年前签约,将 EV48 车型引入,目前已完成多家大型企业的试驾和测试,获得很多销售线索,有希望占据一定份额。
目前我们也正在动态观察阿根廷与巴西。阿根廷还需要观望下政策的可持续性;巴西则设有较高的本地化门槛,比如要求本地持股,投入也比较大,很多厂商在这方面受过挫折。目前在商用车领域,真正扎根并设厂的并不多。
36氪出海:从全球范围来看,除了欧洲和拉美,还有哪些区域是值得关注的新能源商用车市场?
诸时俊:我们主要关注与欧洲市场需求类似的区域。一是南美,尤其是以智利为核心的国家;二是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市场在法规上与英国接轨,产品适配性较高;三是俄罗斯,尽管市场潜力大,但目前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较大。至于北美,目前法规、政策和竞争格局都太复杂,暂时不是我们的优先选项。
36氪出海:新能源重卡也是商用车的重要分类,观察到这类车型面临哪些挑战?
诸时俊:欧盟也在不断出台新能源重卡的支持政策,比如取消零排放重型车辆的道路通行费。
但从实际产品特性看,重卡电动化还存在一些问题:电池重量压缩了载重能力;长途干线场景对续航要求极高,就需要考虑解决产品弱点或者换电方案;电动重卡价格高昂,TCO (总体拥有成本)不具优势;如果未来欧盟对商用车也征收关税,竞争难度可能进一步提升。
相较于乘用车目前大家普遍认可增程是有效的、短期的过渡方案,新能源商用车的话行业还没有形成共识,也可能未来会出现多元动力形式的并存格局,包括油、电、混动、生物燃料等。
36氪出海:回顾多年汽车出海经验,有哪些企业容易踩的“坑”?
诸时俊: 一是市场认知。我刚做欧洲市场的时候,轻型商用车电动化率是0%。从0%到10%,持续开拓、教育客户,是一个很磨人的过程。
二是市场法规政策的挑战。不同国家的排放标准、准入体系、碳排放管控都不同。例如16年中国商用车是国四标准,但欧洲已经是欧五,很快又升级到欧六,那时候花大力气做出来的产品可能竞争力优势也不大。进入市场之后,还要应对欧盟对碳排放的细致管理。当时每台车排放要低于200克/公里,超标超过1克的话要罚95欧元。这就要求企业研究透法规体系,不能只卖车,卖了车之后也要做管理,去匹配碳排放,包括现在对电池的回收也有要求。
第三,竞争环境。中国品牌起步虽快,但也面临被欧洲本地品牌“围堵”的问题。比如客户在招标前设定了技术参数,完全匹配本土某品牌,导致外来品牌几乎没有竞争机会。几十年合作形成的“小圈子”,外来者面临的阻力是很大的。
文|施忆
编|Jason
图 | 壁虎汽车官网
近期发布
在全球经济复杂格局的当下,英文报道不仅是向海外客户和消费者传递价值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沉淀。英文媒体 KrASIA(kr-asia.com)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商业和文化。英文网站约60%的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的商业人群。KrASIA 通过优秀的搜索引擎优化,专业的英文内容和可靠的社交媒体矩阵,以及全球顶级信息数据平台彭博终端和道琼斯 Factiva 等外部收录平台,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如果您的公司对英文传播有相关需求,或者希望与 KrASIA 合作提供出海服务,欢迎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KrASIA 媒体服务刊例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出海人加入,他们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在出海社群里,我们为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